“常隨佛學“,就是时时记住佛的教导,依照佛所教导的去做。释迦牟尼佛虽然不在世间了,但是他所说的法还在,就是经典。《金刚经》中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我们的行为依照经典中讲的去做,就是向佛学习,也就是学佛,否则不是学佛。因此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學佛的人不可以忘記這一句,佛才是我們最准确的榜樣。

2009年10月11日星期日

韦提希夫人(下)

二, 未生怨
韦提希夫妻和儿子阿阇世王的前世因缘。
佛陀时代,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年老无子,遍求验方,欲求一子。当时一个占相师前来揭榜,并说毗富罗山一个仙人将死去,他就是国王未来的儿 子。国王求子心切,马上就派人暗杀了仙人,说来也真奇怪,韦提希夫人奇迹般地怀了孕。太子终于降生,名阿阇世。有相师预言此子有弑父征兆,国王吓坏了,便 把他从楼上扔下去,但他的命很大,只伤着一根指头。韦提希夫人坚持抱回孩子细心抚养。此后国王也就慢慢的喜欢上这个儿子,也用心照顾和付出爱心。随着时光 的推移和国王年纪的老化,早已忘记过去的一切。而此时有个叫提婆达多的人,运用种种或明或暗的手段害佛都没有成功,伤不了智慧福德广大的佛陀。后来他就想 办法和当时的太子,阿阇世接近,想利用和借助年轻的太子力量来反对佛陀。提婆达多运用有限的神通来迷惑太子,可是太子无知,就很崇拜他,听他的话。等到机 会成熟了,提婆达多就告诉太子,他前辈子是仙人,是国王杀害了他,待他出生了因为害怕复仇又要摔死他。开始太子也不相信爱他的父王会是他仇恨敌人,禁不住 提婆达多以各种方法提出证据,后来动摇了,并劝诱他自己当国王。最终就演出了上期提到的阿阇世害父王的一剧戏。
后来阿阇世王全身生恶疮,无药可救,痛彻心髓,渐渐醒悟自己的罪恶。因为一位忠诚的大臣多番劝诫去见佛并求忏悔,不久病好了,成了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护持三宝。

阿阇世的意思是未生怨。带着怨恨来投胎的。
这是一则很典型因果报应循环的一个例子。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