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明)
在唐朝懿宗皇帝時,有一位悟達國師,在他年輕的時候,曾到處參訪學習。那時名為“知玄”。有一次 掛單在一間寺院,同時有很多其他的掛單僧人。而住在知玄法師隔壁的是一位得了重病,通身長滿了瘡,臭氣滿身的僧人,所以都沒有人和他來往。而唯有知玄法師 很同情他的病苦,常常照顧他,替他端葯,給身體搽葯等等沒有人願意做的事情他都作。在知玄法師的悉心照顧下,不久那位病僧的病也好了。為了道業各奔前程, 在臨別時,那位病僧為了感激知玄法師的道義,就對他說:「你以後如有難臨身,請你不妨到西蜀彭州九隴山來找我,我會設法解救你的災難。記住山上左邊兩棵大 松樹連在一起,那就是我居住地方的標誌。」說完便離去了。
後來知玄法師居住安囯寺,由於其德行高潔,聲明昭著。每次講經座無虛席,唐懿宗皇帝也親自到講經會場聽講,十分崇敬,就封他為悟達國師,還賜他 沉香精雕的寶座。悟達國師坐上寶座時,卻生起一念傲慢心,大歡喜心,心想:“現在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於是没有几天时间,膝蓋上便生出一個人面瘡來,長 得和人面一模一樣,有眉毛,眼睛,嘴巴,牙齒一一具備。每次還要用飲食餵他,也能像人一樣有吞吐。悟達國師當時痛苦難忍,遍請各地的名醫,都束手無策,回 天乏力。黔驢技窮之時,國師突然記起過去同住的那位病僧臨別所說的話,於是便前往西蜀彭州(今四川)九隴山去尋找。那天,天色已晚,放眼四顧,忽然看見了 兩棵並立的松樹挺立在雲霧渺茫中,再往前仔細一看,是一座金碧輝煌的殿堂與那僧人。確信昔時病僧所告是實。兩人相見甚歡,僧人留他過夜。國師便把所患的怪 病告訴他,僧人便加以安慰,告訴國師不要擔心,明早只要用清泉水洗 一洗即可痊愈。
第二天清晨僧人就令一個孩童引領國師到巖下清泉旁。國師剛要捧水洗人面瘡時,人面瘡竟然大聲呼喊:「不可以洗 啊!您知識廣博、見解深遠,是否曾讀過西漢書上,袁盎與晁錯傳呢?」國師回答說:「曾經讀過。」人面瘡就說:「往昔的袁盎就是您,而晁錯就是我,當 時晁錯被腰斬時,心懷怨恨,因此我累世都在尋求報復的機會,可是您十世以來,都是身為持戒嚴謹的高僧,冥冥中護法神在旁守護,使我沒有機會報復,而今您受 到 恩寵,動了一念名利心和驕慢心,無形中德行已經虧損,因為這個緣故,我才能有機會接近您來報仇。現在蒙聖人迦諾迦尊者出面調解,賜我三昧法水(此三昧水是 迦諾迦 尊者三昧力的加持而成三昧法水),讓我得解脫,今後我不再與您為難作對了。」
悟達國師聽到這嚇壞了,趕緊捧著三昧水洗人面瘡。其痛徹骨髓,立即昏倒在地。醒來時,人面瘡已經不見了。至此,才深深體會聖賢之人常常混跡在人 群當中,不是我們凡夫肉眼和思想可以辨別的。現在才想起來要回去感謝感謝聖僧。回頭一看,那莊嚴的寺院已經不見了。後來,國師在這個地方建立寺院。到了宋 朝皇帝賜名為“德禪寺”。悟達國師蒙受聖人的救護,洗除多生的宿冤,因此寫成懺本,早晚恭敬禮誦,來報答聖者的恩德,並命名為“慈悲三昧水懺”。
從那時候開始到現在,這本《慈悲三昧水懺》一直被廣泛流通。用於解怨釋結,懺悔累生累世業障的重要功課本。我們通過虔誠禮拜懺悔時,僅記祖師大 德的經歷來提醒自己的言行。盡量要和人結善緣,不要結惡緣,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如果已經結了,一定要在今生化解,否則生生世世都在你的周圍,不是來 投胎做你的不孝子孫,或者父母兄弟姐妹夫妻。
“夫妻是緣,善緣惡緣,無緣不聚,;兒女是債,討債坏債,無債不來”。
“常隨佛學“,就是时时记住佛的教导,依照佛所教导的去做。释迦牟尼佛虽然不在世间了,但是他所说的法还在,就是经典。《金刚经》中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我们的行为依照经典中讲的去做,就是向佛学习,也就是学佛,否则不是学佛。因此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學佛的人不可以忘記這一句,佛才是我們最准确的榜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