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隨佛學“,就是时时记住佛的教导,依照佛所教导的去做。释迦牟尼佛虽然不在世间了,但是他所说的法还在,就是经典。《金刚经》中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我们的行为依照经典中讲的去做,就是向佛学习,也就是学佛,否则不是学佛。因此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學佛的人不可以忘記這一句,佛才是我們最准确的榜樣。

2009年10月28日星期三

慎勿信汝意

在“吕氏春秋”中有记载这样一件事情。孔子和他的弟子周游列国那段时间。有一次来到陈国和蔡国之间,因兵荒马乱,一路劳顿,难以找到东西吃,三餐以野菜果腹。这一次七日没有进一粒米了,之后找到一些米下锅。
颜回在一个破屋子里煮完饭,掀开锅盖想看一看到底熟了没有。刚掀开锅盖,刚好破屋顶上掉下来一戳灰,把饭沾染了,颜回就抓些白饭往嘴塞,孔子当时 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当颜回饭煮好后,请孔子吃饭。孔子就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我想把这难得的饭先取一点来供祖先”。 顏回说:“对不起,刚才有烟灰从屋顶上掉下来,我怕沾了整锅饭,丢掉又可惜,就把沾上饭的灰抓起来吃掉了。现在不能祭祖了。”
孔子一听恍然大悟,对于自己的观察,做错误的判定,非常愧疚地说:“我平常对顏回已经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 的,内心的自我判断,还是不能相信的,因为他还是会有错误的。要瞭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所谓知人难,相知相惜更难。孔子又说,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是今天就证明眼见的就不一定事实的。
这件事情给我们来能给我们两个启示:对于一件事情的考察,必须从各个方方面面的角度来认知了解。否则,单从一个角度的主观了解观察,那时片面的 很容易误解别人。对于一个人的了解,也是不能单从从一个面, 一个点,去观察一个人,一件事情来判断一个人,因为人是复杂的动物。大多数的人根本不了解对方的立场与困难的时候, 就已经给了对方下评语了,所以时间才存在着太多的误会和悲剧。要是在有利益冲突下的场合,那就更麻烦了。愿大家在判断一件事情,一个人时,多想想这个历史 事件。
2,“慎勿信汝意”!
《四十二章经》中:“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那什么是甚勿信汝意呢?我们的“意”是什么?这个“意”也就是“意思”,“看法”,“意见”“想法”。在佛法里有个很重要的概念:每个人都有八个 识组成的,其中一个最难办的就是第七意识。它是罪魁祸首。由于这第七意识与生俱来带动着四样不好东西顽固地存在,使我们之所以成为凡夫,之所以有烦恼。我 们每一个动作的升起,我看,我听,我想,我思维,我闻,我触,我动等等,这四样东西第二刹那就跟着升起来了。那四样东西就是我执,我见,我慢,我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想法。基本上都会认为自己的事正确的。有的人相对比较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注意客观的事项,而有的人就比较执着于自 己的看法,刚愎自用。我 们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对的,然后执著自己所看到的,排斥别人、攻击别人,当他拥有自己的看法之后,就抵死不肯舍弃自己错误的观念,这种错误的见 解一直蕴藏在他的内在,随时他都在保护自己,正因为他不觉悟人生缘生缘灭的道理,而认为自己的见地绝对是正确的、是超越的、永恒的。夫妻之间何以会吵架? 因为看法不同。兄弟之间为什么会吵架?因为看法不同。上司和下属何以会争执?因为看法不同。由于强烈的我见,彼此之间产生很多不必要的争执——这就是我们 烦恼的根本。所以学佛的首要之务,应是学修养。很多时候,看法、意见与我们不一样的,不代表对方一定错。我们要包容别人的意见,容忍和宽恕他人犯错。这个 世界没有完美的人和事情。更何况没有一个人不犯错的。
有智慧的人,他会冷静地听听别人的意见,在作分析之后,能接受的接受,不能接受的,再加以过滤、消 化。这样子和人相处,无论是家人还是同事,朋友都不太会起冲突,那么,我们的烦恼必然 会大为减少。最不好的态度就是,一听到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不一样:就攻击批判或语带尖酸刻薄。千万要不得!同样的一句话,能给人带来快乐,也可以伤害别 人。我们为什么不要给人世间带点甜密的快乐呢?
如 果我们彼此交换立场,可以降低因“我见”而起的争执。任何事情都应交换立场,彼此都为对方著想,才能够达到双向的沟通,才能融洽的相处相互包容。如果无法做到这样,上级不愿意和属 下沟通,属下也不愿意和上级交换意见,是以,我见一定要舍。
镇日为鸡毛蒜皮的 小事困扰不已,苦恼无量。所以哲学家说:‘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苦恼无量,人生实在太短促了。’所以,胸量要放大一点。当你将度量放大了,就能真正过著安 详的日子。要对治我见,就一定得交换立场,冷静地思惟:对方何以要做此选择。
佛陀告诉我们,凡夫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意见想法了。这些意见想法是由“我”而起。由“我”而起的意见想法就带有贪嗔痴慢疑我见我慢我爱。这都是不清 静的,带有个人的主观意识想法,是染污的。到什么时候念头是清静的?到正得阿罗汉的时候才是清静的。为什么?阿罗汉没有“我执”了。没有对“我”的执着 了,更没有“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的烦恼升起。没有因为我的存在的烦恼,没有烦恼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已办,不受后有”。超出生死轮回,没 有生死,已经绝对没有染污心,而是清静心行。该做的已经做了,不要再来投胎。在佛陀制定的戒律里,大寺院的执事,也就是各级,各部门的管理人员的选拔,最 好的选择是已经的阿罗汉果位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完全没有自私心,处理事情时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当然,这是佛陀时代的事情。不管怎样,我们要了解佛 陀的宗旨。不要太自信,自己的想法意见,否认别人的,否则,常常会给自己难堪。
这个意你绝对不要信。如果你不贪、不嗔、不邪见、不我慢、信心坚定,这是信佛意、承佛教。
这是甚勿信汝意。
戰國時代,有一戶人家的院子裡,種著一棵梧桐樹。一天,隔壁的老鄰居,不經意地發現,這原本枝葉茂密的梧桐樹,竟然枯了。隔壁的老人家很關心地勸 著樹 的主人:“養著枯萎的梧桐樹,不是件好事,會帶來災禍的,得趕緊找人把樹砍了!”主人聽了便感恩地照做。望著這棵倒地的梧桐樹,惜福的老人家於是開口向樹 的主人要一些枯木,好回家作柴火使用。聽到這裡,主人卻心生惱怒,一邊趕走了鄰家老伯,一邊在背後罵著:“這老人實在太陰險了!竟然為了想要柴火,來騙我 把樹砍掉!”──“慈悲”或是“陰險”都是“我”的看法。

  有一個人,因為找不到自己常用的斧頭而著急,正好看見鄰居的小孩,在附近玩耍。於是「很自然」地想:「八成是這小孩,不知道把我的 斧頭拿到哪裡去玩 了!」在問不出結果之下,遺失斧頭的人,開始觀察鄰居小孩的一言一行,希望能找出蛛絲馬跡。果然發現:不論這小孩走路的樣子、說話的聲調和臉上的表情,在 在透露著偷藏斧頭的神色。不久之後,他在自家屋後掘地時,卻發現了被自己遺落的心愛斧頭。之後,再看見鄰家小孩時,不管怎麼看都覺得他只是個天真無邪的小 孩子罷了。──“賊頭賊腦”或“天真無邪”,都是“我”的看法。

不要太固执自己的主观看法意见。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