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隨佛學“,就是时时记住佛的教导,依照佛所教导的去做。释迦牟尼佛虽然不在世间了,但是他所说的法还在,就是经典。《金刚经》中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我们的行为依照经典中讲的去做,就是向佛学习,也就是学佛,否则不是学佛。因此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學佛的人不可以忘記這一句,佛才是我們最准确的榜樣。

2010年8月12日星期四

你是哪一种马

一天,释迦牟尼佛坐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里,出去托钵的弟子们陆陆续续地回到精舍,一个人威仪具足,神态安详。弟子们静静地走到游泳池旁边,洗去沾在脚踝上的尘土,然后端端正正地坐在坐具上,等待佛陀的开示。

佛陀结金刚座,慈祥地说:世界上有四种马:第一种是良马,主人为它配上马鞍,套上辔头,它能日行千里,快速如流星。尤其可贵的是,当主人一扬起鞭子,它 一见到鞭影,便知道主人的心意,迟速缓急,前进后退,都能够揣度得恰到好处。这是第一种良马。

第二种是好马,当主人的鞭子抽过来的时候,它看到鞭影,不能马上警觉。但是等鞭子扫到了马尾的毛端时,它也能知道主人的意思,奔驰飞跃,也算得上是的反应灵敏,矫健善走的好马。

第三种庸马,不管主人多少次扬起鞭子,它见到鞭影,不但毫无反应,甚至皮鞭如雨点地抽打在皮毛上,它都无动于衷,反应迟钝。等到主人动了怒气,鞭棍交加打在它的肉躯上,它才能开始察觉,顺着主人的命令奔跑,这是后知后觉的庸马。

第四种是驽马,主人扬鞭之时,它视若未睹;鞭棍抽打在皮肉上,它仍毫无知觉;直至主人盛怒之极,双腿夹紧马鞍两侧的铁锥,霎时痛刺骨髓,皮肉溃烂,它才如梦方醒,放足狂奔,这是愚劣无知,冥顽不化的驽马。

佛陀说到这里,突然停顿下来,眼光柔和地扫视着众弟子,看到弟子们聚精会神的样子,心里非常满意,继续用庄严而平和的声音说:

弟子们!这四种马好比四种不同根器的众生。第一种人,看到人家身上发生的错误和缺点,就能悚然警惕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便能警惕,奋起精进,努力创造崭新的生命。好比第一等良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奔跑,不必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而丧身失命后悔莫及。

第二种人,无论任何事情,无论胜败都会反省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举一反三。前面经历的经验在以后的事情中能发挥极大的经验作用,不断地提高自己,绝对不犯重复的错误。能及时鞭策自己,不敢懈怠。好比第二等好马,鞭子才打在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驰骋。

第三种人,每一种经验都要自己经历了才知道,不知道在事前为自己准备足够的力量和条件,不容易去改变自己的缺点和弱势。有时候还把挫折和失败的责任推就在别人身上。不会举一反三。别人给他/她的经验忠告,总是当作耳边风。我行我素。等到碰壁了,才觉得要是早知道就好了。可是下一次又重复昨日的故事, 总是要等到碰得头破血流才知道,没有办法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挫折和失败不断。好比第三等庸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肤之痛,才能幡然省悟。

而第四种人,当自己经历失败,自己根本无法反省,也不改变原有的习惯毛病。人家替她/他指出了,熟视无睹,顽固得凭自己感觉做事,无论多大年纪,还是原来的自己。无论人家告诉他千百遍了,老毛病就像影子一样,根本没有想要去改变,别人的忠言,就像一阵风。自以为是地耍小聪明,更可悲的是陶醉于掩耳盗铃!好比第四等驽马,等到受到彻骨彻髓的剧痛,才知道奔跑。然而,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了,只有带着深深悔恨告别人世。

每个人根机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如“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意思是:佛陀用一种语言说法,每个人的理解力不一样,接受程度不同。

师父和老师的目的是授业解惑,主要是指点和解惑。佛法更要靠自己在生活工作的实践中不断的理解和体悟。所以: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父只给你方针方法,你依照去修,去体悟。如果自己不修,师父无法替你修行。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人能举一反三,几个人举一反九。聪明人,一点就懂,愚痴的人,老师天天陪伴着也是不长进。

2010年4月16日星期五

对付恶人的扰乱(二)

《四十二章经》第二,对付恶人的扰乱(2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第八章

里佛举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尽管我们做好事善事的时候,有恶人要来扰乱,障碍,没有关系。害人的结果是害自己,帮人是帮自己。前面虽然佛陀告诉我们不要 去回应,理睬恶人的恶行为,可是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点的情绪反应,会有痕迹在我们的印象中,所以我们能够进一步做得更好,就贤人一样的话修习正道,别人是害不到的。所以我们只担心自己不够好,如果够好的话,不用担心别人怎样对待我们。 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 佛陀举 比喻:第一,就是说坏人想要害贤良的人就像仰头向天吐口水。你那吐出去的口水 能不能吐到天?不可能吧!各位有没有试过?没有的话试试看。我小时候就试过。为什么呢?小孩子一起玩,玩过很多游戏。有人就提出说,咱们比一比看,谁吐口水吐得高。结果怎样全部落到自己的脸上!小孩子还不知道,开始傻傻的在那里等口水是不是会继续往上窜!等在那里看口水吐到多高。还没反应过来,全到自己脸上了。不要说吐口水向天,就算向别人,风一吹过来就 还是回到自己脸上。

第二,逆风扬尘。抓一把尘土,向风吹相反方向,扔出去,目的是想投掷到别人身上。可是尘不至彼,还坌己身。无论你用多大的力气,尘土不会到达对方身上,反而被风吹到我们自己身上。为什么会这样呢?贤不可毁,贤良的人就像天一样高,我们在地上。天上地下,这么远的距离,就注定了这种风向,风一定吹向我们自己,所以我们永远无法扔尘土到对方身上的。所以,不要痴心妄想了,别做梦了!去害别人!还有,好人,有修行的人有护法神的护持。我们做好事,修行尽管修,不要当心别人陷害,别人是害不到的。

佛陀时代佛陀有一堂弟,叫提婆达多。他看佛陀那么多弟子,那么多人尊敬恭敬供养,就生嫉妒之心,想要陷害佛,夺取僧团的领导权。有一次,提婆达多以四千两金,雇了四个孔武有力的力士,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上,事先安置大石,伺机而动。当佛陀自耆阇崛山侧的石室中出,经过山下的时候。提婆等自山上推下大石,意欲砸死佛陀。幸为山神金毘罗阅叉伸手接挡,掷于他处。提婆达多见害佛不成,遂令四力士前去杀佛。谁知佛反 而为四人说法,使四人心开意解,欢喜而去。临行,佛尤叮嘱四人:当从他路而回,切莫自来路而去。佛有先见之明,提婆达多见四人久久未归,更以八千两金,雇 八大力士,命此八人往杀前四人,佛亦为此八人说法,如此十六人,乃至三十二人。
  

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参加《弥陀经》法会阿罗汉憍梵波提

梵波提尊者,在很久以前的过去生中,看到一位年老的出家人念佛,那位老人家的年纪很大,牙齿差不多都掉光了,念起佛来嘴巴一努一努的,好像牛反刍吃草的样 子,于是他就取笑那位老修行的说:老师父,你念佛的样子,真是有趣,好笑极了,简直像牛吃草一样嘛!为了他的一句戏言,侮慢僧宝的业因,遭感到堕落五 百世做牛的苦报。他的业报满了,转生为人,虽然出了家,他那象牛一样“反刍”倒嚼的习气,一下子仍改不了,平常他的嘴巴仍常常转动不息,所以大家就叫他牛澘。反而 把他本来的姓名,给忘了。

取笑圣人,自己更长时间反倒得了这个毛病。

当释迦牟尼佛将要涅磐的时候,侍者阿难问他佛陀:“佛在世的时候,我们有任何问题,就问佛陀,您老人家会为我们解答,会替我们排忧解难。您现在将要离开我们了,如果有坏人要来扰乱我们生活和修行该怎么办?

佛说:“默摈——所有的人都不要理睬他!”这就是说,坏人再坏,团体大众都不要理他,时间久了他也会觉得没意思。

所以大家记:佛陀给我们开示,无论什么人来诋毁,辱骂,我们都静静的不要理睬他。他骂够了,就要停的,罪过是他自己的,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他和我也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对骂了,我们之间就产生关系了。什么关系?冤家的关系!以后要还的。如果我们不想和这个人有什么关系,就随他去吧!

以上第六、七、八三章,都是闡明害人結果反而會害自己的道理。佛苦口婆心地引用種種淺顯、生動的譬喻來訓導我們,實在引人入勝,足以讓我們深深地反省,也是令人無窮的回味。

对付恶人的扰乱(一)

上一次和大家介绍了《四十二章经》的情况,今天介介绍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怎样面对心不好的人。这一节相当重要,我们生存于这个世间,免不了和人有接触,而人有各种各样。无论是在工作单位,或者家庭,邻居,亲戚等,有的性格开朗,心地善良,乐于帮助人。有的人性格孤僻,心量狭窄,爱嫉妒,爱生气等等形形色色的人。当我们面对不好相处的人怎样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第六章 

佛说,有一种人,佛陀称为恶人这种人自己不做善事,看到我们做善心,他心里不平衡,不舒服,来破坏,干扰,障碍,不让我们成就善事。他自己不做善事,也不希望我们做好事,要和她一样才行。比如说魔王波旬,出家人俗称和尚,又称比丘,其中有一个意思怖魔。任何一个人 发心出家了,魔王害怕。就要来破坏干扰,所以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善心,从浅的方面来说,布施,帮助人啦,自己做正当的事情做得好啦。比如学生学习成绩好,老师喜欢,那学习不好的,不用功的学生,老师不喜欢。有些人也许就会用某种方法来背地里攻击,诋毁老师,老板喜欢的人。佛弟子修行修得好,师父喜欢,重视。我就看过有的道场,有人说师父偏心,对某某人特别好。还好我们这里都是女众师父,有的男众师父特别容易受到扰乱。佛陀告诉应付这些情形。

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生气,吵架,对骂,或者放弃?佛告诉我们:汝自禁息,当无嗔责

佛陀告诉我们做一个佛弟子应该比较有修养,克制自己,不要随便发脾气。人家骂了,毁谤了,扰乱我们的正事了,不要说话,这个时候说出来的话,一定会是不好听。就算你不打算发脾气,也是声调高扬,语气責備,那就会發生不愉快的的场面。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对方心理不平衡,嫉妒,她自己烦恼,我们不要被它染着,熏习。這個時候,因為我們不回应他,他的气场我们就没有接收到,就处于不同的磁场内。如果回应了就处在同样剑拔弩张的磁场内。他发不好的心念,说不好的话,做不好的事情,是他种下这个因,他自己要承受这不好的果报,和我们没关系。这就叫自作自受。我们 包容他、忍让他,他生气地是他自己的事情,最明显的一点是他自己的身体不好反会而受害。害人结果是害自己。

佛陀在下面一章第七章,就举例来说明,他以前怎么应对这种人的,怎样害人是害自己的。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至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第七章 礼物归自己

佛说:“我曾经在用功修行的时候,实践大了仁慈的时候,有人听说了,因此放不下,生起嫉妒心,故意來誹謗我,要當面侮辱 我,刻毒地惡罵我。你看佛陀修行也有大障碍!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以他的福德智慧去說法度眾生,很快地得到眾多修道人及信徒的拥戴,紛紛追隨著他。在當時的印 度,有很多外道,眼見自己的信徒改變了信仰,都成為佛教徒了,跟释迦佛学法,他們因此非常嫉妒,懷恨在心,於是常常找碴兒,想盡各種方法要來謗佛。那末,釋迦牟尼佛以什 麼態度去面對他們呢?有一个人跑到释迦牟尼佛讲经的地方, 正在开始骂的时候,佛默不对佛静静的沉默不出声,由他骂,还是若无其事的在那里,好像听了是骂别人一样。无论他骂什么难听的恶言语。等他骂够了,停 下来了,佛已非常平静的口吻问他,某某人啊,请问呵,如果你想要送一件礼物给朋友,朋友不肯领你的情,实在不想收下你的礼物,那礼物怎么办?还是不是归你 自己?对方回答:当然我自己带回来用了!不自己用的人是傻瓜!难道要哭着他收下!没有的事情。

佛又说了:那你今天骂我,我不接受这些话,你自己收回去吧!就好比你送礼物给我,我不愿接受,那末,你自己带着骂人的嗔恶心的罪业回去吧。那个骂人的人无话可说,默默地离开了。所以佛陀告诉我们, 要生气不要烦恼。如果我们没有错,别人要来骂架,破坏,干扰,不同他的话语行为,就不用理睬,不要接受不善之人的礼物,不用回骂,呵责。如果你开口 了,回应了,你就是接受了他的礼物,就要礼尚往来。时间久了就会被染污习气。要多亲近善知识。如果我们与人家争吵就与对方一样的水准。一个巴掌打不 响。所以看到或者遇到的人事,不要随便接受礼物。如果不喜欢的,没道理的就不要接受。但是,釋迦牟尼佛是有智慧、有修養的,只是說:不要理睬他,让他去骂吧!骂够了,骂累了,自然会停下来。

这个事例的结尾,佛陀总结种什么因得什么果。重种了骂人的因,其中有嗔恨嫉妒,她就是要承受这样的果报的。怎样理解恶因恶果归自己呢?佛陀又举了两个精确的比喻。

犹 响应声,影之随形

第一:犹响应声就好象我们碰了一样东西,随之发出声音来。好像我们汤匙掉到地下了,就会发出声音。在哪里掉下去,声音就在哪里发出。我栽赃给你,说是你那里掉下去的。这事实绝对无法改变的。发不好的心念,做不好的事情就是这样。好像我現在 這樣敲一下,馬上就有一個 聲音響起;又好像我們到深山裏面大叫一聲,立刻有回響,這是猶回應 聲。

第二:影之随形,什么意思呢?当我们在太阳或灯光照射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影子,除非是鬼就没有影子。所谓形影不离,每个人的影子除非死了,要不永远跟着,是最最忠实的追随者。一刻不离。我们要是跟影子说:请你不要跟着我把!不跟,可能吗?当然不可能。现 在,你起了心念,做了没有利益自己和他人的事情,希望说不留影子不要有痕迹,不要有因果可能吗?不可能!这事情不能由你自己来决定。这是事实。无论你愿和不愿意,都要有果报的,这果报有没有人替你承受?没有!还是回归你自己。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勿肯代受。 这行为就像影子和声音一样,不相舍离。我们小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电脑,大人们晚上会在一起聊天。我小时候做功课,就在旁边,一边做作业一边听他们讲话。他们讲鬼故事。有个人夜晚走夜路,怕鬼。不知什么时候,鞋子上勾上了干的粽子叶,碰在地上有喀喇喀喇的声音。那个人当时不知道。怕鬼,走几步怎么有人跟着,赶紧大步地往前走,那声音也跟得急,响得急。他害怕了,后面干脆跑,可是那鬼也跑得快,声音也跟得更急,把这个人整个吓坏了。等快到家门了,远远就叫老婆开门,一开门,冲进房子,就晕倒了。等他醒来时,老婆问他为什么鞋子上粘了张粽子叶,他才明白,虚惊一场。

道理听懂了,知道那样不好,做起来不容易。有时侯听了某些人的话,实在气人,实在没有道理,实在冤枉,心里那股气,恨不得给他一巴掌,想同他打架,要不然,也得他呵斥幾句,才能夠消除心頭的氣。 当有这种念头的时候,赶紧念阿弥陀佛,念十句,二十句之后怎样?气消了一半,再继续念佛,回想佛陀的话,就什么气也没有了

慎勿为恶。最后佛陀谆谆教导:不要祈恶念头,说不好听的话伤害人,毁谤人,不要做坏事情去破坏,干扰,障碍别人的好事。本来想让别人不好过,最后不好过的是自己!千万记住!

下面一章又举出更精彩的比喻来说明,如果对贤惠之人会怎样。

佛教中的《论语》

————学习《四十二章经》

     这是在不同时间,佛陀和弟子的经典对话结集在一起的一部经。这部经应该作为佛教徒早晚功课内容之一。本人通过学习,在每个月一次的八关斋戒午餐上和 大众分享。我把他归纳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出家人应该怎样;第二部分:应该怎样面对恶人;第三部分:情欲的祸害;第四部分:财色如毒蛇;第五部分:如何 对治爱欲;第六部分:修道者应有的态度:第七部分:修道者的境界;第八部分:问道。现在先来讲这部经的因缘。

一,取经因缘

1
,皇帝梦见金人

这是印度佛教经典中最初传入中国的一部经。在后 汉的时候,汉朝有东汉、西汉,前汉是西汉,后汉是东汉。东汉明帝永平三年(公元六十年),汉明帝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金人,全身金灿灿的,这个金人 头顶上,有一种强烈光,这光是一种圆的光。他从空中飞来,飞到汉明帝所住的殿。

2,史官证实史书有记载金人为佛

第二天汉明帝就问这些文武百官,这时有个专门研究历史的官,太史叫傅毅对皇帝说:起奏陛下, 我听说在(天竺)西印度有一种神,一般人给这个神起个名字叫。这个佛全身就是金色,而且有神通能飞行变化。现在陛下您所梦见的,一定就是佛了!这时候有个很有学问的大官——博士叫王遵,也向皇帝说,周朝留下一部书,这 书叫《异记》,有什么奇怪特异的事情,都在这书上记载著。这书记载什么呢?在周书上说佛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六年,这一年叫甲寅。这时候江河泛溢,江啊、河 啊,水都涨了,流到河外边去了;大地也都震动了。这是佛出生的时候,有江河泛溢,大地震动的瑞相。又有五色光,在天上有个太微星,五色的祥光,就贯这太微 星。当时有个太史,(太史就是管天文学的,也是管算数的。)他的名字叫苏由 他用《易经》来占卦,一占就占到乾卦,得到九五,乾卦九五是飞龙在天。得 这一卦,他就知道这是西方有大圣人出世。在印度,这个圣人传一种教法,这种教法在一千年以后,就会传到中国来,这是太史苏由占算的结果。这时候,周昭王就 命令人把这事情刻在石头上,记载下来,并将这石头埋在城南边的一个地方,预备将来看看是不是会这样子,一千年以后是不是那种教法会传到中国来?

来在周穆王 时候,天地又都震动了,有白虹十二,十二道白虹,就是《楞严经》上虹霓那个虹。白色的虹贯日,白天有这么十二道白虹贯者太阳。佛圆寂的时候, 虽在印度,但中国也都看见了。所以佛出世,这不是偶然的。佛在印度出世,中国江、河都泛滥了,水很大的,所有大地都震动了。佛圆寂的时候,在天上又有十二 道白虹贯日,当时有个太史叫(hu),他又用《易经》来占算,他知道这是西方印度的大圣人入灭了。周昭王二十六年,岁次甲寅出生的大圣人,现在入涅槃了,这是佛的出生和入灭,虽然印度离中国这么远,但是中国也都知道,中国人当时也有会算数的,都知道这情形。

3,汉明帝派使团到印度探访和回国情况

周穆王到后汉明帝时,大约有一千年左右了。汉明帝听了之后很欢喜,一直希望有一天佛教真能传到中国。经过四年时间的犹豫,研究,筹备,在永平七年的时候,这一年的岁次是甲子。皇帝就派蔡愔(yin)和秦景、王遵三人为团长的十八个 人探访团,到印度去访问求佛法。在中印度就遇到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他们两位就和蔡愔、秦景、王遵回到中国来,这时候是永平十年了。他们用白马驮着佛陀的舍利,佛菩萨画像,还有经典。整整花了三年的时间,所以 汉明帝就接待他们住在皇帝专门用来接待外宾,外史的一个机构,,叫鸿胪寺,等于高级宾馆。就像中国的钓鱼台国宾馆,台湾的圆山饭店……他们的到来皇帝非常欢喜,但是这部经是梵文大家不会看,就请两位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翻译。这要很长时间,后来干脆罚这个鸿胪寺改称他们专门住的地方,改名字为白马寺,因为他们来的时候用白马驮经。这里有三个第一:1,这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寺院;2,这部经也是最早到中国的一部经;3,这不经是中国最早翻译成中文的一部经。同时这时候也具备了佛法僧三宝。

4,佛道较量

明帝很重视这部经和僧人和佛法。可是当时中国盛行的是道教,道教有一些道士就生了妒忌心,到了十四年,有大臣褚善信对皇帝说:佛教是假的,是外国的宗 教,不是中国的,所以不应该令它在中国流传,要把佛教赶出去!若不把佛教赶出去,就要来比较一下。怎么样比较呢?把佛所说的经典和道教所说的经典放在 一起,用火烧。谁的经典若烧了,谁就是假的;谁的经典若烧不了,就是真的。道士叫褚善信 他是道教的首领,带领五岳五百个道士把道教的经典、灵文都放在一起,就祈祷太上老君说:道德天尊哪!您一定要显大灵感,令我们道教的经不要烧了,让佛教 的经烧了。当时的道士很多有神通的——有能腾云驾雾的,有能飞天遁地的,有能隐形的。隐形就是你这么看著,他在前面这儿,忽然间就没有了!这么样有本事 的道士都有。他能藉著遁法——奇门遁甲就逃跑了,藉著道教这种的符啊、咒啊,就有很大的神通。可是这时候用火一烧,怎么样呢?佛教的经典(四十二章经)都 没有烧著,都放光!佛的舍利也放五色的光,经典也放光到空中,好像太阳照耀世间似的。而 道教的经典呢,一烧就烧著,都被火烧没有了。能腾云驾雾的,也不能腾云了,也不能有神通了; 能飞天的,也不能飞天了;遁地的,也不能遁地了;能隐形的,也不能隐形了。他们的符咒也都不灵了,没有功效了。这时候,道教的经典都被烧了,褚善信和费正 些道士当场都气死了,他们这些徒弟也当场把头发都剃去,有二、三百人都做了和尚。所以这是最初佛教和道教斗法,把道教斗失败了。之 后迦叶摩腾、竺法兰这两位尊者就踊身虚空,现十八变,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在虚空里走路;在虚空里躺著睡觉,在那儿现种种的神变。当 时这一班人,连皇帝也都一起信了佛教,所以这一部经是很重要的。最初佛经传到中国,就是这一部经,所以今天和大家共同来研究这一部经典。

5,为什么选择请本经来中国?

佛说了那么多经,为什么当初皇帝派去的以王遵他们为首的十八人和两位高僧要选着这部经呢? 这部经典,佛并不是在一个专门的法会上说的,而是在佛涅槃以后,由他的弟子们,把他一生所说的一些警句,择 要系统编集而成。 部经是佛所说的法,佛的弟子在结集经藏的时候,把它一章一章地结集在一起,这也可以说是佛的语录,把佛所说的话,聚集在一起,成为一部经。总共有四 十二段的语录,把佛说的一段话成为一章,所以明为《四十二章经》。就像我们现在看到中国古代大德的一些嘉言录,精华录,法语。比如《印光大师嘉言录》《净 空法师法语》,还有中国传统很重要,现在又很流行的 儒家经典《论语》。《毛主席语录》天天读诵。这部经典实在既不能说单只是小乘佛法,也不能说单只是大乘佛法;而是综合佛一生所说的大小乘全部佛法。藕益大 师把《佛说佛说八大人觉经》《佛遗教 经》和这部《四十二章经》合编为《佛教三经》。遗教,就是临终之前的教导教诲,一般人的称为遗言。临终遗言肯定非常非常重要的了。人都要死了,哪里有 精力和时间和你废话,长篇大论和你唠嗑!藕 益大师大家很熟悉,是明朝末年的四大高僧之一,是净土宗第九代祖师。作《弥陀要解》,印光大师赞叹即使释迦牟尼佛去解释也未必解释得比这更好。可见藕益大 师多高明!这么高明的人都肯定《四十二章经》是佛的语录,是佛的临终遗教,那是多么重要的一部经啊!佛说的那么多经我们没有精力,时间学习,当然选择最重要 的来学习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