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十二章经》第二,对付恶人的扰乱(2)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第八章 这 里佛举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尽管我们做好事善事的时候,有恶人要来扰乱,障碍,没有关系。害人的结果是害自己,帮人是帮自己。前面虽然佛陀告诉我们不要 去回应,理睬恶人的恶行为,可是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点的情绪反应,会有痕迹在我们的印象中,所以我们能够进一步做得更好,就象贤人一样的话,修习正道,别人是害不到的。所以我们只担心自己不够好,如果够好的话,不用担心别人怎样对待我们。 “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 佛陀举 两个比喻:第一,就是说坏人想要陷害贤良的人,就像仰头向天吐口水。你那吐出去的口水 能不能吐到天上?不可能吧!各位有没有试过?没有的话试试看。我小时候就试过。为什么呢?小孩子在一起玩,玩过很多游戏。有人就提出说,咱们比一比看,谁吐口水吐得高。结果怎样?全部落到自己的脸上!!小孩子还不知道,开始傻傻的站在那里等口水是不是会继续往上窜!等在那里看口水吐到多高。还没反应过来,全到自己脸上了。不要说吐口水向天,就算向别人,风一吹过来就 还是回到自己脸上。 第二,“逆风扬尘”。抓一把尘土,向风吹相反方向,扔出去,目的是想投掷到别人身上。可是“尘不至彼,还坌己身”。无论你用多大的力气,尘土不会到达对方身上,反而被风吹到我们自己身上。为什么会这样呢?“贤不可毁”,贤良的人就像天一样高,我们在地上。天上地下,这么远的距离,就注定了这种风向,风一定吹向我们自己,所以我们永远无法扔尘土到对方身上的。所以,不要痴心妄想了,别做梦了!去害别人!还有,好人,有修行的人有护法神的护持。我们做好事,修行尽管修,不要当心别人陷害,别人是害不到的。 佛陀时代佛陀有一堂弟,叫提婆达多。他看佛陀那么多弟子,那么多人尊敬恭敬供养,就生嫉妒之心,想要陷害佛,夺取僧团的领导权。有一次,提婆达多以四千两金,雇了四个孔武有力的力士,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上,事先安置大石,伺机而动。当佛陀自耆阇崛山侧的石室中出,经过山下的时候。提婆等自山上推下大石,意欲砸死佛陀。幸为山神金毘罗阅叉伸手接挡,掷于他处。提婆达多见害佛不成,遂令四力士前去杀佛。谁知佛反 而为四人说法,使四人心开意解,欢喜而去。临行,佛尤叮嘱四人:当从他路而回,切莫自来路而去。佛有先见之明,提婆达多见四人久久未归,更以八千两金,雇 八大力士,命此八人往杀前四人,佛亦为此八人说法,如此十六人,乃至三十二人。 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参加《弥陀经》法会阿罗汉憍梵波提 憍 梵波提尊者,在很久以前的过去生中,看到一位年老的出家人念佛,那位老人家的年纪很大,牙齿差不多都掉光了,念起佛来嘴巴一努一努的,好像牛反刍吃草的样 子,于是他就取笑那位老修行的说:‘老师父,你念佛的样子,真是有趣,好笑极了,简直像牛吃草一样嘛!’为了他的一句戏言,侮慢僧宝的业因,遭感到堕落五 百世做牛的苦报。他的业报满了,转生为人,虽然出了家,他那象牛一样“反刍”‘倒嚼’的习气,一下子仍改不了,平常他的嘴巴仍常常转动不息,所以大家就叫他‘牛澘’。反而 把他本来的姓名,给忘了。 取笑圣人,自己更长时间反倒得了这个毛病。 当释迦牟尼佛将要涅磐的时候,侍者阿难问他佛陀:“佛在世的时候,我们有任何问题,就问佛陀,您老人家会为我们解答,会替我们排忧解难。您现在将要离开我们了,如果有坏人要来扰乱我们生活和修行该怎么办? ” 佛说:“默摈——所有的人都不要理睬他!”这就是说,坏人再坏,团体大众都不要理他,时间久了他也会觉得没意思。 所以大家记:佛陀给我们开示,无论什么人来诋毁,辱骂,我们都静静的不要理睬他。他骂够了,就要停的,罪过是他自己的,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他和我也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对骂了,我们之间就产生关系了。什么关系?冤家的关系!以后要还的。如果我们不想和这个人有什么关系,就随他去吧! 以上第六、七、八三章,都是闡明害人結果反而會害自己的道理。佛苦口婆心地引用種種淺顯、生動的譬喻來訓導我們,實在引人入勝,足以讓我們深深地反省,也是令人無窮的回味。 |
“常隨佛學“,就是时时记住佛的教导,依照佛所教导的去做。释迦牟尼佛虽然不在世间了,但是他所说的法还在,就是经典。《金刚经》中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我们的行为依照经典中讲的去做,就是向佛学习,也就是学佛,否则不是学佛。因此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學佛的人不可以忘記這一句,佛才是我們最准确的榜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