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隨佛學“,就是时时记住佛的教导,依照佛所教导的去做。释迦牟尼佛虽然不在世间了,但是他所说的法还在,就是经典。《金刚经》中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我们的行为依照经典中讲的去做,就是向佛学习,也就是学佛,否则不是学佛。因此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學佛的人不可以忘記這一句,佛才是我們最准确的榜樣。

2010年4月16日星期五

对付恶人的扰乱(一)

上一次和大家介绍了《四十二章经》的情况,今天介介绍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怎样面对心不好的人。这一节相当重要,我们生存于这个世间,免不了和人有接触,而人有各种各样。无论是在工作单位,或者家庭,邻居,亲戚等,有的性格开朗,心地善良,乐于帮助人。有的人性格孤僻,心量狭窄,爱嫉妒,爱生气等等形形色色的人。当我们面对不好相处的人怎样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第六章 

佛说,有一种人,佛陀称为恶人这种人自己不做善事,看到我们做善心,他心里不平衡,不舒服,来破坏,干扰,障碍,不让我们成就善事。他自己不做善事,也不希望我们做好事,要和她一样才行。比如说魔王波旬,出家人俗称和尚,又称比丘,其中有一个意思怖魔。任何一个人 发心出家了,魔王害怕。就要来破坏干扰,所以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善心,从浅的方面来说,布施,帮助人啦,自己做正当的事情做得好啦。比如学生学习成绩好,老师喜欢,那学习不好的,不用功的学生,老师不喜欢。有些人也许就会用某种方法来背地里攻击,诋毁老师,老板喜欢的人。佛弟子修行修得好,师父喜欢,重视。我就看过有的道场,有人说师父偏心,对某某人特别好。还好我们这里都是女众师父,有的男众师父特别容易受到扰乱。佛陀告诉应付这些情形。

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生气,吵架,对骂,或者放弃?佛告诉我们:汝自禁息,当无嗔责

佛陀告诉我们做一个佛弟子应该比较有修养,克制自己,不要随便发脾气。人家骂了,毁谤了,扰乱我们的正事了,不要说话,这个时候说出来的话,一定会是不好听。就算你不打算发脾气,也是声调高扬,语气責備,那就会發生不愉快的的场面。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对方心理不平衡,嫉妒,她自己烦恼,我们不要被它染着,熏习。這個時候,因為我們不回应他,他的气场我们就没有接收到,就处于不同的磁场内。如果回应了就处在同样剑拔弩张的磁场内。他发不好的心念,说不好的话,做不好的事情,是他种下这个因,他自己要承受这不好的果报,和我们没关系。这就叫自作自受。我们 包容他、忍让他,他生气地是他自己的事情,最明显的一点是他自己的身体不好反会而受害。害人结果是害自己。

佛陀在下面一章第七章,就举例来说明,他以前怎么应对这种人的,怎样害人是害自己的。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至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第七章 礼物归自己

佛说:“我曾经在用功修行的时候,实践大了仁慈的时候,有人听说了,因此放不下,生起嫉妒心,故意來誹謗我,要當面侮辱 我,刻毒地惡罵我。你看佛陀修行也有大障碍!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以他的福德智慧去說法度眾生,很快地得到眾多修道人及信徒的拥戴,紛紛追隨著他。在當時的印 度,有很多外道,眼見自己的信徒改變了信仰,都成為佛教徒了,跟释迦佛学法,他們因此非常嫉妒,懷恨在心,於是常常找碴兒,想盡各種方法要來謗佛。那末,釋迦牟尼佛以什 麼態度去面對他們呢?有一个人跑到释迦牟尼佛讲经的地方, 正在开始骂的时候,佛默不对佛静静的沉默不出声,由他骂,还是若无其事的在那里,好像听了是骂别人一样。无论他骂什么难听的恶言语。等他骂够了,停 下来了,佛已非常平静的口吻问他,某某人啊,请问呵,如果你想要送一件礼物给朋友,朋友不肯领你的情,实在不想收下你的礼物,那礼物怎么办?还是不是归你 自己?对方回答:当然我自己带回来用了!不自己用的人是傻瓜!难道要哭着他收下!没有的事情。

佛又说了:那你今天骂我,我不接受这些话,你自己收回去吧!就好比你送礼物给我,我不愿接受,那末,你自己带着骂人的嗔恶心的罪业回去吧。那个骂人的人无话可说,默默地离开了。所以佛陀告诉我们, 要生气不要烦恼。如果我们没有错,别人要来骂架,破坏,干扰,不同他的话语行为,就不用理睬,不要接受不善之人的礼物,不用回骂,呵责。如果你开口 了,回应了,你就是接受了他的礼物,就要礼尚往来。时间久了就会被染污习气。要多亲近善知识。如果我们与人家争吵就与对方一样的水准。一个巴掌打不 响。所以看到或者遇到的人事,不要随便接受礼物。如果不喜欢的,没道理的就不要接受。但是,釋迦牟尼佛是有智慧、有修養的,只是說:不要理睬他,让他去骂吧!骂够了,骂累了,自然会停下来。

这个事例的结尾,佛陀总结种什么因得什么果。重种了骂人的因,其中有嗔恨嫉妒,她就是要承受这样的果报的。怎样理解恶因恶果归自己呢?佛陀又举了两个精确的比喻。

犹 响应声,影之随形

第一:犹响应声就好象我们碰了一样东西,随之发出声音来。好像我们汤匙掉到地下了,就会发出声音。在哪里掉下去,声音就在哪里发出。我栽赃给你,说是你那里掉下去的。这事实绝对无法改变的。发不好的心念,做不好的事情就是这样。好像我現在 這樣敲一下,馬上就有一個 聲音響起;又好像我們到深山裏面大叫一聲,立刻有回響,這是猶回應 聲。

第二:影之随形,什么意思呢?当我们在太阳或灯光照射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影子,除非是鬼就没有影子。所谓形影不离,每个人的影子除非死了,要不永远跟着,是最最忠实的追随者。一刻不离。我们要是跟影子说:请你不要跟着我把!不跟,可能吗?当然不可能。现 在,你起了心念,做了没有利益自己和他人的事情,希望说不留影子不要有痕迹,不要有因果可能吗?不可能!这事情不能由你自己来决定。这是事实。无论你愿和不愿意,都要有果报的,这果报有没有人替你承受?没有!还是回归你自己。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勿肯代受。 这行为就像影子和声音一样,不相舍离。我们小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电脑,大人们晚上会在一起聊天。我小时候做功课,就在旁边,一边做作业一边听他们讲话。他们讲鬼故事。有个人夜晚走夜路,怕鬼。不知什么时候,鞋子上勾上了干的粽子叶,碰在地上有喀喇喀喇的声音。那个人当时不知道。怕鬼,走几步怎么有人跟着,赶紧大步地往前走,那声音也跟得急,响得急。他害怕了,后面干脆跑,可是那鬼也跑得快,声音也跟得更急,把这个人整个吓坏了。等快到家门了,远远就叫老婆开门,一开门,冲进房子,就晕倒了。等他醒来时,老婆问他为什么鞋子上粘了张粽子叶,他才明白,虚惊一场。

道理听懂了,知道那样不好,做起来不容易。有时侯听了某些人的话,实在气人,实在没有道理,实在冤枉,心里那股气,恨不得给他一巴掌,想同他打架,要不然,也得他呵斥幾句,才能夠消除心頭的氣。 当有这种念头的时候,赶紧念阿弥陀佛,念十句,二十句之后怎样?气消了一半,再继续念佛,回想佛陀的话,就什么气也没有了

慎勿为恶。最后佛陀谆谆教导:不要祈恶念头,说不好听的话伤害人,毁谤人,不要做坏事情去破坏,干扰,障碍别人的好事。本来想让别人不好过,最后不好过的是自己!千万记住!

下面一章又举出更精彩的比喻来说明,如果对贤惠之人会怎样。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