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苏轼生平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初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他出生的家庭虽不是名门望族,却是富有文学气氛。母亲程氏怀孕时,夜梦僧人来到她家,于是就生下了苏轼。苏轼到了七八岁时,常梦见自己身披袈裟,他认为自己前世是出家人,所以后来有所感叹:“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遣。”幼年的苏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同时接受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和佛教自利利他的博大情怀。
宋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他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进京应试,兄弟俩一举中鹄。此时因母亲程氏去世,回蜀行孝。嘉佑四年(公元1057年),父子三人再度赴京。嘉佑六年,苏轼应“制科”入第三等,被授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从此,苏轼开始了他那漫长而坎坷的仕途生涯和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道路。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苏轼入朝廷任职。当时政治宋仁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苏轼因为与王安石在改革思想,方法,措施等方面都有分歧,于是渐渐走向独立面。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十一月至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此被贬外任,相继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等职。苏轼虽远离朝廷,但无时不在关心朝廷政事,因此,苏轼写了多首讽刺新法的诗文。苏轼被政敌肆意夸大歪曲为“愚弄朝廷”的罪证。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湖州被捕,关押在御史台,险遭极刑,这就是”乌台诗案“。后经多方营救,终于从轻发落,贬往黄州任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调赴汝州。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神宗去世,由支持旧派的英宗皇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
苏轼在二十几天内连升几级。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哲宗亲政,政局再次变动。新党人物相继执政,并把打击“元佑党人“作为主要目标。这样,苏轼与前一次恰恰相反,两个月中连贬三次。最后贬至岭南惠州(今广东惠阳东)。两年后又贬至海南岛的詹州(今詹县)。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去世,徽宗即位。五月,苏轼蒙赦北归,结束了七年的岭海生涯。
第二年七月,病卒于常州,终年六十六岁。
(待续 1992年)
“常隨佛學“,就是时时记住佛的教导,依照佛所教导的去做。释迦牟尼佛虽然不在世间了,但是他所说的法还在,就是经典。《金刚经》中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我们的行为依照经典中讲的去做,就是向佛学习,也就是学佛,否则不是学佛。因此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學佛的人不可以忘記這一句,佛才是我們最准确的榜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