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隨佛學“,就是时时记住佛的教导,依照佛所教导的去做。释迦牟尼佛虽然不在世间了,但是他所说的法还在,就是经典。《金刚经》中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我们的行为依照经典中讲的去做,就是向佛学习,也就是学佛,否则不是学佛。因此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學佛的人不可以忘記這一句,佛才是我們最准确的榜樣。

2009年1月27日星期二

试析苏轼试析的佛学思想(六)

(三)
综观苏轼的诗词,是以超脱的思想贯穿整个人生的。他自己能超然物外,且常常示意别人透视人生,放下名利富贵。如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便流露了这种思想感情。这是苏轼出任陕西凤翔府签判。其弟苏辙(子由)送他到郑州。刚回到开封,苏轼便寄给他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诗,苏辙依韵合成的。表达了兄弟间的手足之情,但意旨不同。苏辙娓娓道出了往日亲密无间的情谊,叙事言情,所言唯在兄弟之情。苏轼诗集表达了兄弟深情,也体现了他宽厚仁爱的胸怀,又超然论人生,精辟地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谛。
苏辙诗中“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这里的“雪泥”是自然界的雪泥。岁末天寒,他担心兄长在赴陕西的路途中,遇到下雪,道路泥泞难行。苏轼则由此吟出:“红爪雪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爪印,鸿飞那复计东西。”人生在世,到处奔波,如飞鸿一样,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印,也转瞬即逝,哪里能顾及到它,牢记它!这是对人生无常的比况。意境恣逸,含义深刻。它的含义是:我们一辈子的生命是整个生命流过程中的一个片断,起始都很自然,是由业力牵引。我们应听其自然,不必执着,苦苦追求,以图改变。苏轼虽然有超然物我的心态,但似乎还不能从未知的被动的人生中,超脱到完美无瑕的意境。下联“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这是五年前,他们兄弟俩路过渑池县,曾投宿寺中,那时接待他们的老僧,现在已经圆寂,化为石塔。而他们题诗于上的墙壁已经破损,旧诗也模糊不清了。可见生命是脆弱的,时光是迅速的,世界是无常的,人生没有永恒的存在。这是苏轼对人生的独特领悟。查慎行的《苏轼补注》云:“《传灯录》天衣怀禅师云:‘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苟能如是,方解异类中行。’这就是禅宗所谓”雁过长空,无影无踪,亦如清风届耳,不留痕迹。“
在《庐山烟雨》中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无别事,浙江烟雨浙江潮“。描写山水,内含深妙的禅理,朴素迷离,烟雨迷蒙的庐山和千变万化的浙江潮犹如妙不可言的图画。其中抱怨自己不能体悟。如果能无道此中的真义,就别无他事了,所以依然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此诗,是修道的历程和境界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它与在悟道之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悟道之后”见山不是山“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当达到有大圆镜智时,就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苏轼的诗词中多有清丽高远的“明月”,表现了他那飘逸清奇的风格和豁达的胸襟。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佛印禅师给他的信中就说:“子瞻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为何自己性命便不知下落?一生聪明要做什么?三世佛则是一个有血性的汉子。子瞻脚下若能承当,把三十年功名富贵,贱如泥土,努力向前,珍重!珍重!” ④但是在《南堂》中有忧“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扫地,焚香,闭阁眠,帐子轻柔如烟,睡梦醒来,不知身在何处,但见西窗外水天接连,烟波浩渺。 此时的苏轼,断切尘缘,精心素养,悠然自得。看似是以精巧的拨喻,描绘那令人神往的美妙景象,其实深含休学的体验。由此可见,此时的心境完全不同于《赤壁怀古》中“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健澎湃,豪迈壮阔的气概。“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当年驰骋疆场的雄姿不见了,而是素食,持不杀生戒的悲心儒士。他给陈季常居士的信中写道:“我哀蓝中蛤,闭口护残汁。又哀网中鱼,开口吐微湿。刳肠彼交病,过分我何得。相逢为寒温,相劝最下急。”不仅哀悯蓝中网中的众生,亦对所有生命都有慈悲心。又如“钩帘归乳燕,穴牖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娥不点灯。”
(待续)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