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苏轼的思想历程和诗词风格
苏轼的整个思想前后不同的时期,变化很大。早年他”奋力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向往”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策别》第八)的盛世,具有儒家辅君之国,经世济民的政治抱负和佛教自他兼济的菩萨精神;有志于改革北宋的萎靡习气,要求朝廷”涂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这是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豪迈奔放,挥洒自如,淋漓酣畅的笔墨和焕发出奇伟的雄瑰,一泻千里的神采。又以超拔隽永,顺应自然的态度养身。在黄州时的半幽禁生活,使苏轼内心从满矛盾和困惑,继而扩展为对整个人生的重新思索,使他更加肯定地认识到,荆棘丛生的人生之旅,是短暂而微不足道的。那么,作为人生一部分的政治生涯更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所以即要“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这种对人生醒悟之后的平静心情和坚强毅力,恰好形成了他那独特的风格和生活方式。此时他更热衷于学佛亲近禅师,以其夙世慧根灵性,能够以禅宗豁达的胸襟与超脱的思想对待人世的艰难困苦,也因此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而超然于实践的坎坷和不平。这种思想也是他岭海生涯的主导思想。他把这种思想的平淡含蓄,高旷的风格注入到原有的雄健清奇的风格之中。他不论政治上的失意还是得意, 生活上的有幸或不幸,仕途中的阻或通,他都听其自然,随缘自适,在超脱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安详,因此他对七年的领海生涯毫无悔意,反视为是一次奇特的游历。如诗云:“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十二日夜渡海))。”他不仅可以寄情山水以自娱,托志幽物以自喻,而且参禅打坐,诗词中也渗透了他此时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苏轼受王维,陶潜等人诗的影响和禅的熏陶,才有清华绝俗,飘逸超脱的作品出现。他兼诗,词,画,文。其作品常常象“流水行云”一样活泼,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蕴含着难以琢磨的深意和耐人寻味的禅机。
“常隨佛學“,就是时时记住佛的教导,依照佛所教导的去做。释迦牟尼佛虽然不在世间了,但是他所说的法还在,就是经典。《金刚经》中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我们的行为依照经典中讲的去做,就是向佛学习,也就是学佛,否则不是学佛。因此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學佛的人不可以忘記這一句,佛才是我們最准确的榜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