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苏轼的佛学思想
(一)与禅师的应对
苏轼在学佛过程中,亲近许多禅师,不像一些文人,专搬弄口舌,玩弄口头禅,而是下过实际功夫的。在许多禅师中,与他交往最密切的是佛印禅师。佛印禅师很了解他,知道他喜读内典,对禅也颇有领悟,但实践功夫还是不够。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一次苏轼写了一首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自己觉得很满意,于是他叫人把这首偈,送给佛印禅师看。他以为能得到肯定和赞许,没有想到禅师看后,在后面写了“放屁”二字。 他气愤不已去找禅师评理。禅师看到他哈哈大笑:“什么‘八风吹不动’!一个屁打过江来!” 佛印禅师如此猛抽他一鞭,才有所醒悟。
哲宗元佑四年,苏轼由翰林出知杭州,路过金山,谒佛印禅师。此时正值佛印禅师集众入室,苏轼就跟进去见他,佛印禅师问:“此无坐处,内翰何来?” 苏轼答:“暂借和尚做禅床。”禅师曰:“此有一转语,若答对,当如所请,若拟议,即留所系玉带。”苏应诺,即解下玉带放在案上。禅师说:“山僧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内翰与于何处坐?”苏轼想了半天答不出来。禅师急呼侍者:“收取玉带,永镇山门!”
又有一次,苏轼到荆甫,闻玉泉承皓禅师机锋高妙,就去讨教。玉泉禅师问:“尊官高姓?”苏曰:“姓秤。”师问:“哪个秤字?”苏答:“乃秤天下长老的秤字。”泉师喝道:“且道一喝重多少?”苏轼漠然无对。于是知道玉泉禅师的利害,依他学禅。苏轼以习禅惯有的自信,对付禅定功夫深厚的禅师,虽不能圆融应对,亦足见其机敏过人了。
(待续1992年)
“常隨佛學“,就是时时记住佛的教导,依照佛所教导的去做。释迦牟尼佛虽然不在世间了,但是他所说的法还在,就是经典。《金刚经》中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我们的行为依照经典中讲的去做,就是向佛学习,也就是学佛,否则不是学佛。因此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學佛的人不可以忘記這一句,佛才是我們最准确的榜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