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隨佛學“,就是时时记住佛的教导,依照佛所教导的去做。释迦牟尼佛虽然不在世间了,但是他所说的法还在,就是经典。《金刚经》中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我们的行为依照经典中讲的去做,就是向佛学习,也就是学佛,否则不是学佛。因此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學佛的人不可以忘記這一句,佛才是我們最准确的榜樣。

2009年3月31日星期二

番薯的营养价值和药效

蕃薯的維他命E含量足足是糙米的兩倍

一、蕃薯---強身健體的超級美食

中美洲的土著自古以來就以蕃薯為主食,一直到十六世紀才經由歐洲傳來東南亞,在所有的薯類之中,蕃薯的維他命 C含量最為豐富,即使在加熱以後,也不會被破壞掉。

就以維他命E的和含量來說,蕃薯的維他命E含量足足是糙米的兩倍,同時也含有很多克服成人病不可缺少的鉀。黃色品種的蕃薯含有豐富的維他命 B、胡蘿蔔素,對預防捱癌的發生很有效果。蕃薯也含有很豐富的丙種纖維素,能消除膽固醇以及克服頑固的便秘;而且就算吃的量多一些,也不致引起腹瀉。

我們在切蕃薯時流出的白色黏液,就是能夠使通便情形轉為良好的物質。中藥有一種叫(補中益氣 )的藥方,這種藥方能夠幫助身體消化器的作用,使全身充滿力氣。蕃薯就具備有這種功能,使衰弱的身體恢復健康。

烤蕃薯所具有的藥效最強大,尤其是逢到胃腸衰弱,氣力衰退時,吃烤蕃薯最有功效。根據美國國立研究機構的最近報導,只要每天吃蕃薯、南瓜、胡蘿蔔一百公克 (指三樣合起來一百公克),就可以防止肺癌。蕃薯所具有的蛋白鋂,抗氧化物質以及葉紅素,很受到注目。

二、蕃薯的健胃整腸方法

糞便長時間滯留於體內時,由於糞便發酵而產生的腐敗物質會滯留於腸內的緣故,它就會從腸壁進入血液裡面,而循環於體內。這種被汙染的血液,將招致種種叫人感到不愉快的症狀。那麼,為了防止便秘,且不損及健康,我們應該如何著手呢?

居 住於新幾內亞的人,極少罹患便秘。他們的腸胃機能與消化能力都非常良好,他們的健康情形也比我們良好,秘訣就在他們的飲食生活。新幾內亞的居民以蕃薯為主 食。他們一天吃兩餐,每天吃五百公克的蕃薯,一天總共吃一公斤之多。因為,新幾內亞的居民多吃含食物纖維豐富的蕃薯,而排出大量糞便,所以他們不會罹患便 秘,胃腸機能特別良好。

吃蕃薯的量不必限制

對於新幾內亞人的飲食生活,或許我們不能全盤接受;不過,我們可以採取折衷方式,那就是所謂(蕃薯斷食法 )

必須準備的東西為-----烤熟的蕃薯,以及少許的蕃茄、洋蔥等蔬菜。這種只吃蕃薯的 (斷食整腸法),可以選在不上班的星期六或者星期天實行。只要一天就夠了。在這一天的三餐裡,必須總共吃一公斤以上的地瓜。分成三餐吃(最好每一餐吃半公斤),再配以少許的蕃茄或者黃瓜、洋蔥之類就行了。

蕃薯最好採取烤的方法,不要吃蕃薯以外的食物。

採取這種健胃整腸斷食的翌日或第三天,將排出很多(約 一公斤) 的糞便。如此重複吃幾次以後,就能夠消除便秘問題,胃腸機能與消化力就會變成良好。

可能有一部分不能排出大量糞便,而只能排出少許。這一類人的胃腸可能已經受到相當的傷害,不過,再重複幾次的(蕃薯斷食法 )後,必定能夠好轉。不但能夠克服便秘,胃腸機能也能夠轉為良好。

三、採取(蕃薯斷食法)的收穫

(1) 不但治好便秘,小腹也平坦了

我 的丈夫以及孩子都喜歡吃油炸物,以及油膩的東西。或許我也跟著他們一道吃得緣故吧,從去年的秋天開始,我就被便秘問題所糾纏。為了克服便秘,從那時開始, 我就開始多吃一些蔬菜,但是效果並不太良好。有時忘了吃蔬菜,又吃油炸物之後,接連三、四天都無法排便。逢到那種狀況,一整天都會感覺到非常的不舒服,頭 部感到有些暈眩,吐氣有一股臭味,肚子也感到脹脹的。

那時,我聽人家說,只要吃一整天(三餐)的烤蕃薯就可以清理腸胃,治好便秘,於是我想立刻實施。但是那一天我忙得一塌糊塗,騰不出時間烤蕃薯。正因為如此,早餐與午餐時,我只吃了一些沙拉。一直到翌日方才吃了連續三餐得烤蕃薯。在那一天,我大約吃了一公斤又兩百公克的蕃薯。

到了翌日早晨在吃了早餐之後,我的肚子就咕嚕咕嚕地響了起來,叫我急忙地趕到洗手間。在那一天後,我前後上了兩次的大號,這是以前不曾有過的現象。這以後,我每天都能夠按時排便,克服了叫人煩惱的便秘。為了防範便秘再度復發,每逢星期天 , 我都是吃三餐的烤蕃薯,在量的方面都超過一公斤。如此吃烤蕃薯五、六次以後,我不但是便秘痊癒了,就連凸出的下腹部也縮了進去。

(2) 晚餐主食改為蕃薯,體重減輕了十斤

五年前,我從大學畢業後,幾乎在同時進入一家知名的公司服務。剛進入不久的那一段時期,因為很不習慣於那種工作,整天繃緊神經,以致與便秘結下不解之緣。在那一段時期裡,輕者每隔三天上一次大號,重則一星期方才上一次,所以一直都在服用輕瀉劑。

一直在三年前,我方才看到一本健康雜誌報導說,含豐富食物纖維的蕃薯能治好便秘。那時,我的便秘問題似乎對輕瀉劑產生了抗力,再也達不到以前的效果。我在求助無門之餘,只好去掉了晚餐的白飯,改吃大約五百公克的烤蕃薯。

我稍微灑了一些肉桂粉在烤蕃薯上面吃,同時也吃了少許的蕃茄與黃瓜。改為晚餐吃烤蕃薯以後,只經過兩三次,每天一早就能夠上大號。不但便秘遠離我而去,就連臉上長的面皰也逐漸減少。這兩年來,我都改為晚餐只吃烤蕃薯,想不到,在這兩年內,我的體重減輕了整整十公斤!

四、吃蕃薯綜合料理防治疾病

預防胃癌-蕃薯、紅蘿蔔與牛奶綜合料理

亞洲人所罹患的癌症,大約有六十%屬於消化系統的癌症。近些年來,雖然罹患率已經降低了些,然而,它仍然是我們最大的威脅。這一道蕃薯,紅蘿蔔與牛奶的綜合料理,包含了 -----對預防胃癌有預防效果的硫化物。

苦瓜的药效

苦瓜,是胃部不健康、肝臟功能不好的人的特效藥

苦瓜又名紫芝,是腸胃不佳、肝臟功能不好的人的特效藥。對於消除暑熱、強健身體有超群的效果。在南方料理中,苦瓜是一道不可或缺的菜,他們都是將苦瓜以油炒熟後食用。一般的青菜中,維他命 C約含量並不如想像中的多。苦瓜大約一百克中有一百二十毫克的維他命C,含量不可謂不驚人。

如何將這珍貴的天然維他命C好好保存,不予破壞地服食下去正是料理時最需留意的地方。嚴夏季節的戶外勞動與約會之前,請吃一點苦瓜,可以預防暑氣所引起的各種疾病,以及治療勃起不痊的毛病。

苦瓜中據說也含有維他命E,獨特的苦味和各種有用的物質在身體中流動,幫助人體渡過危險期。

一般的食物中很少帶有苦味的。而這種苦味對胃、肝臟有很大的好處。同時,在中藥上,它也被當做一種催情的春藥。例如:在日本當做健胃強肝的藥,在中國卻是當做強精劑來使用的。

在歐洲,雞尾酒中的橘子苦酒也和苦瓜有相同的效果。日本的九州,可以買到新鮮的苦瓜。

苦瓜和小 黃瓜一樣,表皮有著突起的疙瘩,有青白色和青黑色兩種,如果要當做菜用時,最好選擇顏色較深的苦瓜,效果較佳。順帶一提的是,日本沖繩島有三種提神的食物,即山羊的生肉片,海蛇料理與苦瓜。身體發熱、蚊蟲咬傷、扁桃腺發炎時,將苦瓜研成汁,塗於紗布上,貼於患部。


蘋果 =「記憶果」

蘋果 = 「記憶果」記得 大長今 的電視劇,她為皇上準備數顆蘋果放在他的寢室,
以幫助皇上放鬆心情並且幫助入眠蘋果果真是有其療效有一陣子睡得不好, 三更半
夜就轉醒過來,久久不能 再度入睡。

翌日,精神變得恍惚,痛苦得很。

一位外國朋友教我這個方法,就是吃一個蘋果。於是遇上這種情況,就吃一個蘋果,
果然很快又再入睡近年流行排毒, 以清潔體內一切妨礙健康的水分和毒素 。

在眾多水果材料中,蘋果亦佔上一席位,原來蘋果含有的蘋果酸和酒石酸 , 有助消
化身體內高油脂食物的功能,可以驅動腎臟排除體內多餘水分和毒素; 此 外蘋果
還含有豐富的果膠 , 這是一種可溶性的纖維質,可以跟鉛、汞等重金屬結合一起,
並和壞膽固醇一起排出體外以達致淨化的效果。所以「每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是有它的道理的。體內百毒清除,皮膚自然透光澤,斑印漸退。

如果不幸患上慢性胃炎,蘋果是不容懷疑的良藥。只要每日中飯及晚飯後吃一個去皮蘋果,好快胃炎就痊癒了。

據說,蘋果酸能夠抑制癌細胞的擴散呢!

都市人應酬,生活毫無秩序又缺乏運動,為了防止未老先衰,每日至少一個蘋果,看來是明智的選擇。何況蘋果在古代中國早有「智慧果」之稱呢!蘋果含有 豐富的維他命B1 、B2、C及胡蘿蔔素、 煙酸 (亦稱維他命 B5;此外還含有糖類、脂肪、蛋白質、果膠、鈣、鉀、鐵、鋅、纖維素、蘋果酸、鞣酸等。

蘋果皮含有的車菊素有止嘔功效。可惜現在許多蘋果外皮有石 蠟農藥殘留,不宜吃食。一位營養專家告訴我,蘋果外號「記憶果」。為甚麼呢?

因為蘋果富含鋅元素,鋅就是構成與記憶有密切關係的核酸和蛋白質不可或缺的元素。一旦缺鋅,大腦皮層邊沿海馬區即發育不,影響記憶力。是以多吃蘋果有提高智能的功效。香薰治療是近年流行的紓解抑鬱和壓抑感的良方之一。而眾多香薰中,經研究結果,蘋果香薰對人的心理影響最大,它具有消除心理抑鬱 感的作用,

許多病人一旦吸入蘋果香氣,精神馬上變得愉快平和。所以,如果你晚上睡不寧或者有失眠情況的話 , 不妨灑點蘋果香薰,擔保你好快進入夢鄉!

如果您收到別人分享給您的好文章,不要吝嗇,您也可以繼續分享給好友,請別忘我這一份喔。

金針菇抗癌

金針菇抗癌 成功殺死95%癌細胞

記者:范文欽 柯勝雄 台北報導


吃金針菇可以殺死癌細胞,根據新加坡大學的最新研究。由於金針菇含有一種多醣體,可以加強人體免疫系統,在動物實驗中,這種特殊的蛋白質,可以有效殺死95%的癌細胞。

記者:「吃火鍋時,大家都不會忘記加入這個金針菇,而根據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這個金針菇裡面的多醣體,具有抗癌的功效。」細細長長的金針菇,30元就可以買一大盤,這樣的便宜貨竟然具有抗癌功效,為什麼這麼神奇?
陽明藥理研究所教授潘懷宗:「有這個多醣體,吃進去之後,可以促進身體所謂自然殺手細胞的增生而變多,因為它變多、變強了以後,就能夠撲殺身體裡面的癌細胞、撲殺身體裡面的病毒,所以可以造成所謂的預防癌症,或者治療癌症這樣的效果。」用自體細胞殺死腫瘤的免疫療法,是當今醫界最紅的抗癌秘方。美國最新研究, 先抽血20C.C在體外利用特殊蛋白質,讓自然殺手細胞倍增,成功撲殺血癌細胞。

潘懷宗:「它可以在體外,將人類的自然殺手細胞,能夠增強到幾萬倍,再利用高度的純化技術,這第二個比較高級的技術,純化出純的自然殺傷細胞,再用點滴靜脈注射的方式,滴回你自己的身體裡面。」

專家說,這種方法,跟吃金針菇是同樣的原理,吃的時候,用火鍋烹調最好,而且煮的時間不要超過三分鐘,煮得太爛,裡面可以殺死癌細胞的多醣體,可能就沒有效了。

湯匙預防感冒法

照片說明~

點上面的網頁看,有照片說明ㄛ

感冒是萬病之源,也可能是癌前症狀。預防醫學專家、人稱「防癌教母」的莊淑旂博
士,今天首度公開她最新研發的「湯匙預防感冒法」,此法不同於刮痧,重點在預
防、避免感冒,只要每天睡前刮1次,徹夜好眠後,可確保向疲勞說拜拜,自然不容
易感冒。

在86歲大壽前夕,莊淑旂將她延年益壽的健康法首度完整公開,時報出版公司將這
些獨家的24小時自我健康管理秘訣,均收錄在《管好健康活到老》書內。今天在新
書發表會上,莊淑旂也首度將「湯匙預防感冒法」的做法及原理,告諸大眾。

所謂的「湯匙預防感冒法」,動作與傳統的刮痧雷同,但原理卻大大不同。首先,湯
匙法不需要將衣服脫掉,也不需抹上潤滑油,只要使用一般沒有破損的瓷湯匙,隔著
衣服,順著肩胛骨2側由上往下、適度施力地刮,馬上可以感覺到通體舒暢,人瞬間
輕鬆得不得了。

莊淑旂說,傳統的刮痧是「有病」才刮,用於急性炎症如感冒、發燒、出汗、中暑後
才刮;但湯匙法是1種按摩,強調「今天的疲勞.今天消除」,它可刺激體內淋巴腺
新陳代謝,活化免疫力細胞,即可達到預防感冒的效用。

湯匙法建議每天晚上睡前進行5分鐘,莊淑旂說,這是促進親子或夫妻之間感情和樂
的運動。被刮者坐在椅子或床上,2手要伸直到比肩膀稍高之處,且稍微往後一點,
全身放鬆、頭不能低下去,而刮者的手則要壓緊在被刮者的身上。

然後使用瓷湯匙在背部2側,緩緩地自上由下刮下來,刮完後再適度使力拍打背部;
之後,把被刮者的背部整個往後拉提開來,目的在打開胸部橫隔膜,讓心臟、腸胃、
腦部都活化起來。

莊淑旂說,疲勞光靠睡覺是沒用的。使用湯匙法後會發現,愈疲勞的人,刮起來愈舒
服,反而不會痛。湯匙法的目的就是要把消除疲勞,如果每天的疲勞不清除,就很容
易感冒。1個人若1年感冒到4次,就容易有前癌症狀。

在施行湯匙法之前,要先調整日常姿勢、動作,因為姿勢不正確,效果比較難達成,
所以要先矯正身體,練習縮小腹、提肛等。此準備動作依性別、年齡、體型有不同的
預備動作,進行湯匙法之前起碼要先做個5到7天。

86歲莊淑旂氣色紅潤自創--博士養生法

高齡86歲的預防醫學專家莊淑旂,氣色紅潤,思慮清楚,她的養身秘訣就是「白天
宇宙健康操.晚上湯匙預防感冒法」,每天持之以恆,再搭配健康飲食、規律運動,
把體內所有的「氣」給排出來,自然就不容易感冒。

黑枣红枣能保护肝脏

肝的救星

上班泡一壺就可以喝一整天囉~
女生冬天要多喝,喝完就會粉粉的唷~
保護您的肝,天然的紅棗最好!【摘錄自 康健雜誌第16期】

最近中國醫藥研究所的最新答案就是吃大棗,也就是國人常吃的藥膳材料紅棗與黑棗。國人長期以來一直有B型肝炎罹患率增加的情形,其他如肝硬化、肝癌的症狀 也常發生,因此各種的保肝藥物或是一些來路不明的保肝產品非常的多,造成許多不良的副作用產生而危害人體健康。
 
有鑑於此,中國醫藥研究所研究員林雲蓮鼓勵大家可以在日常多吃一些天然的紅棗來保肝。因為根據她最新的研究發現,紅棗、黑棗內含有三帖類化合物的成分,可 抑制肝炎病毒的活性,其中又以紅棗抑制B型肝炎病毒活性的作用比黑棗佳,所以對於患有慢性肝炎帶原的病患,除了要定期由專業的醫師診療外,可於日常再配合 吃紅棗來保肝。

光田醫院內科主任柯萬盛醫師指出,
台灣成年人每五人之中就有一人是B型肝炎帶原者,成年人正值擔負家庭及社會的重擔,但因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有免疫的缺陷,所以在生活起居上應要比正常人有更多的休息。
 
枸杞+紅棗(量隨你抓,但煮過會比用泡的效果好!!)
 
枸杞最適合用來消除疲勞。枸杞能預防動脈硬化及防止老化;還具有溫暖身體的作用。驚人的療效令人讚歎!枸杞是一種具有強韌生命力及精力的植物,非常適合用來消除疲勞。 它能夠促進血液循環、防止動脈硬化、還可預防肝臟內脂肪的囤積;再加上枸杞內所含有的各種維他命、必須胺基酸及亞麻油酸全面性地的運作,更可以促進體內的新陳代謝,也能夠防止老化。
枸杞可分為三個部分來使用:枸杞葉可用來泡「枸杞茶」飲用; 紅色果實「枸杞子」可用於做菜或泡茶;枸杞根又稱為「地骨皮」,一般當作藥材使用,因此,實在稱得上是物盡其用。而且長期食用枸杞或飲用枸杞茶,也不會有副作用。它的藥效十分廣泛,具有解熱、治療糖尿病、止咳化痰等療效,而將枸杞根 煎煮後飲用,能夠降血壓。至於枸杞茶 則具有治療體質虛寒、性冷感、健胃、肝腎疾病、肺結核、便祕、失眠、低血壓、貧血、各種眼疾、掉髮、口腔炎、護膚等各種效果。但是,由於枸杞溫熱身體的效果相當強,患有高血壓、性情太過急躁? 或平日 大量攝取肉類, 導致面泛紅光的老饕們最好不要食用。相反地,若是體質虛弱、常感冒、抵抗力差的人最好每天食用。

『紅棗』保護肝臟經常熬夜的朋友要多多服用哦!
小小一顆紅棗,功效卻很強。紅棗不僅營養非常豐富,而且還能保護肝臟。在平時的養生中,善用紅棗,對身體的助益很大。中國的草藥書籍「本經」中記載到,紅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的功能﹔而現代的藥理學則發現,紅棗含有蛋白質、脂肪、醣類、有機酸、維生素A、維生素C、微量鈣多種氨基酸等豐富的營養成份。現代的藥理學同時還發現,紅棗能提高體內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吞噬功能,有保護肝臟,增強體力的作用。這個發現和中醫用紅棗組掑銵u養肝湯」來養肝排毒的方法不謀而合。

醫星球醫星顧問莊淑旂博士大力推薦剖腹產的婦女產前應喝養肝湯,她認為剖腹產的婦女,喝養肝湯不僅可以排解麻藥的毒性,保護肝臟,減輕手術後的疼痛,而養肝湯的作法:紅棗七顆洗淨,每顆以小刀劃出直紋幫助養分溢出,然後用滾水兩百八十西西加蓋,浸泡八個小時以上,接著加蓋隔水蒸一個小時即成。
紅棗有如此奇妙之功效,同時又物美價廉,民眾應該多加利用。『紅棗』補氣養血小小一顆紅棗,功效卻很強。中醫的方子裡,常常見到它的蹤影,因為紅棗有緩和藥性的功能﹔紅棗能補氣養血,是很好的營養品。 
中國的草藥書籍「本經」中記載到,紅棗味甘性溫、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的功能。現代藥理研究現,紅棗能使血中含氧量增強、滋養全身細胞,是一種藥效緩和的強壯劑。
在中藥學裡,紅棗的應用可分為以下幾種:
 
1.健脾益胃
脾胃虛弱、腹瀉、倦怠無力的人,每日吃紅棗七顆,或與黨參、白朮共用,能補中益氣、健脾胃,達到增加食慾、止瀉的功效;紅棗和生薑、半夏同用,可治療飲食不慎所引起的胃炎如胃脹、嘔吐等症狀。
 
2.補氣養血
紅棗為補養佳品,食療藥膳中常加入紅棗補養身體、滋潤氣血。台大免疫學孫安迪博士大力提倡平時多吃紅棗、黃耆、枸杞,能提昇身體的元氣,增強免疫力。
3.養血安神
女性躁鬱症、哭_不安、心神不寧等,用紅棗和甘草、小麥同用〈甘麥大棗湯〉,可起到養血安神、舒肝解鬱? 漸\效。  
4.緩和藥性
紅棗常被用於藥性劇烈的藥方中,以減少烈性藥的副作用,並保護正氣。 如:「十棗湯」中,用大棗緩解甘遂、大戟、蕪花等瀉藥的毒性,保護脾胃不受傷害。 紅棗是補氣養血的聖品,同時又物美價廉, 民眾無需去買坊間昂貴的補品,善用紅棗即可達到養生保健的功效。

2009年3月30日星期一

拜见方丈

昨天开始听到消息安排见方丈主持,就有点兴奋了,巴不得这个时间快点到。其实也知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可领略一下名人的气度,不妨也是一件好事。如果有好因缘的话为什么要错过?下午一直见不到负责我们生活的Ngee,到了预计见方丈的时间,我们大家已经方丈住处了,可是她还是迟迟不出现。我猜想她是去把我们的资料事先向方丈报告了,所以赶不回来。不然她应该都很准时的。可是萍不知道,希望我们先念诵,然后再出去,可是我们已经没有心情了。

本来是预计9点钟见方丈的,在这之前我们听经。在听法的过程中不断打妄想,几乎要睡着,好不容易等到九点钟,看到ngee动身请我们出去,才舒了一口气。原来她让我们在方丈讲完经,走到门口外面,有一张桌子,专门给人供养和接见一些在家人。我不知我底是属于那一类人,我想肯定是一些不重要的人吧?已经很好了,有一张椅子给我坐,因为所有同去的人,都是坐在地下的,这是泰国的风俗习惯。虽然泰国出家女众很没有地位,但是我毕竟是美国取得大乘佛教的女众,她们(他们)对我特别的优待。无论到哪里,都搬一张椅子给我这个唯一的比丘尼坐。很感谢!
我们等了很久方丈还没出来。大约有过半个钟头,才从大厅中步出,一看他那样子,就觉得电视中的有点不一样,我差一点认不出来,电视中的他更加容光焕发,和年轻。面对着他,有点清瘦,但是气质很好。就他这种风采,不要说又有点通的,就是什么也没有,也能迷倒半国国人。他的周围站着七八个青春年少,身强力壮,庄严威武侍者,英气逼人的方丈看起来只有四十多五十岁。所以就像给我当翻译(泰语译成英语)萍萍说的:“我是第一次和他直接说话,所以有点紧张。你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和她说话的。”所以当他和我说:如果有什么照顾不周到的地方请原谅。 “萍萍听到这句话时,可能吃了一惊,没有想到的大方丈,会对一位不知名的小比丘尼说这样的话,所以停顿了一下。全场一阵轰动。当萍萍用英语翻译给我听的时候,我一方面也没有听清楚,另一方面反映不过来。所以萍萍又重复一个词“apologize”。我不明白,转向旁边的雪燕,她也只对我说一个词“apologize”。我以为他们要我对方丈说:apologize“。那我就说吧。正当我开口要说时,而且已经出声:ap……,诶,突然觉得不对!我为什么要说“apologize”!我有没有做错什么!然后我再问一词雪燕,雪燕说:he said apologize to you! 哦,这下我明白了。我赶紧说:Thank you so much! Everything is good and I appreciate all of you take care of me. Appreciate you give me this chance.! 然后他又说:欢迎你来。也欢迎你随时再来!我听到这两句话时,是多么感动!本来没有比丘尼的环境,一个主持尽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这句话,全长约有一百多个人又一次轰动起来!方丈还想说什么,以为萍萍翻译得不好,使我听不明白,于是叫跪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的一位年轻小姐出来翻译,好笑的是,这位小姐一直推迟不敢翻译,方丈很扫兴,忿忿然地扭转头,踏上他的专车。这就是做大事的人的风度和胸襟!

在场的每个人都觉得我很lucky, 我应该也有这种感觉吧?这大的寺院的主持,这么出名的领导人物,他就有那种不平凡的器量。这就是一千多各住众的寺院方丈的风采!法身寺的分院在世界各地大约有十几个。这种话,在这种没有比丘尼很久很久的南传道场,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欢迎比丘尼,这不是破天荒的事吗?都说这里对比丘尼不好,当然领导人容易做,就一句话了结了,下面要执行每件事情的人就不容易了。

其实人的相貌对事业有极大的影响是真的。无论怎样它能在大庭广众当中说这种话,就不容易。希望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放生

2005年8月23日


今天不上课,不静坐,又一次外出参观寺院和放生。因为两个十七岁的美国小女孩要离开我们的Retreat Center了。这些寺院都是这个法身寺照顾和法身寺有关系的小寺院。第一个去的是法身寺(Dharmakaya)的祖师庙.第一个师父Khun Yay’s 出家的地方。我很奇怪的是那里看到许多剃头的八戒女,一般是中年以上的而且它们都是负责厨房的。这就是说有男女同住,且女众负责厨房和中国的有些寺院类似,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南传佛教都是托钵乞食。不过好一点的是,他们又一座专门女众静坐的房子,不许外人进出。那个寺院很古朴保留longpauw曾经住过的原始的样子。

中午在一个路边的餐厅吃饭。那些在国际青年静修部工作的女孩子真会吃,点了很多菜。鱼,火锅,面等等。好像好久没有出来吃,好象中国人爱讲排场的人一样。那两位法师倒是很简朴,我和马来西亚来的赖小姐只是吃素面,不过有甜点。

下午到第二个寺院是祖师Khun Yay’s 悟道的地方。第三个寺院有很大很大的放生池,有很多很多鱼在里面。我们也放了一些鱼,然后喂面包和鱼食的专门食物,象猫食一样的。我以前也有参加过放生活动,可是从来没有这样放生过。很有意思,很过瘾!她们两个走了只剩下我和赖燕。真有意思!这么大的寺院,这么大的名称,只有剩下我们两个人。要是我住一个星期就走了,那不是只剩她一个人了?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中,不要当心和害怕!一切都会好的!

看烟花

July 4, 2002
今天是美国国庆日。举国欢庆这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我们被一位居士邀请去她的新居的阳台上看烟花。看着天上多彩多姿,灿烂得惊天动地的曼纱似舞动的火花在半空中降落,我心里想到:在这世间很多东西,事情大概也是这样讯息变化吧?有的生命比烟花还要短暂。如果说烟花的辉煌灿烂是在刹那间,有的东西是在一瞬间。如闪电般,一闪而过。时间所有的名闻利养也如稍纵即逝,在我们的一生中它们也如这烟花。虽然灿烂,可是短暂。

佛陀说:“人类痛苦的根源是欲望!”试问,你烦什么!?你想得到什么?你失去了什么?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不断地和人比较,烦恼就在比较中产生。为什么一定比别人强?能不能别人比你强?想一想这修烦恼就烟消云散。回家的路上,有人谈起他的童年往事,我洒下了一掬同情之泪,而且也多了一份忧伤。今天下午也听一位讲到也是不快乐的童年。想想,这天底下有多少不幸的人,我们应该珍惜和平的日子。

2009年3月28日星期六

苏格拉底的三个筛子

有一次,蘇格拉底的一位門生匆匆忙忙地跑來找蘇格拉底,邊喘氣邊興奮地說:「告訴你一件事你絕對想像不到的......」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位门生匆匆忙忙地跑来找苏格拉底,边喘气边兴奋地说:「告诉你一件事你绝对想像不到的......」

「等一下!」蘇格拉底毫不留情地制止他,「你告訴我的話,用三個篩子過濾過了嗎 「等一下!」苏格拉底毫不留情地制止他,「你告诉我的话,用三个筛子过滤过了吗 ? ? 」 」

他的學生察覺情況不妙,不解地搖了搖頭。 他的学生察觉情况不妙,不解地摇了摇头。

蘇格拉底繼續說:「當你要告訴別人一件事時,至少應該用三個篩子過濾一遍!第一個篩子叫做真實 ,你要告訴我的事是真實的嗎?」 苏格拉底继续说:「当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时,至少应该用三个筛子过滤一遍!第一个筛子叫做 真实 ,你要告诉我的事是真实的吗?」

「我是從街上聽來的,大家都這麼說,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我是从街上听来的,大家都这么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那就應該用你的第二個篩子去檢查,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應該是 善意 ,你要告訴我的事是善意的嗎?」 「那就应该用你的第二个筛子去检查,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应该是 善意 的,你要告诉我的事是善意的吗?」

「不,正好相反。」他的學生羞愧地低下頭來。 「不,正好相反。」他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来。

蘇格拉底不厭煩地繼續說:「那麼我們再用第三個篩子檢查看看,你這麼急著要告訴我的事,是 重要 嗎?」 苏格拉底不厌烦地继续说:「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检查看看,你这么急着要告诉我的事,是 重要 的吗?」

「並不是很重要......」 「并不是很重要......」

蘇格拉底打斷了他的話:「既然這個消息並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的,你又何必說呢?說了也只會造成我們兩個人的困擾罷了。」 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话:「既然这个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的,你又何必说呢?说了也只会造成我们两个人的困扰罢了。 」

蘇格拉底曾說:「不要聽信搬弄是非的人或誹謗者的話?因為他不會是出自善意告訴你的,他既會揭發別人的隱私,當然會同樣地對待你。」 苏格拉底曾说:「不要听信搬弄是非的人或诽谤者的话?因为他不会是出自善意告诉你的,他既会揭发别人的隐私,当然会同样地对待你。」

因此,他訂出了說話前的三個篩子,不做始作俑者,當然也不要受人利用成了是非的傳播者。 因此,他订出了说话前的三个筛子,不做始作俑者,当然也不要受人利用成了是非的传播者。

流言比劍可怕,可以傷害一個人於無形,道聽塗說的人,等於是把自己的快樂加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流言比剑可怕,可以伤害一个人于无形,道听涂说的人,等于是把自己的快乐加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說話反應一個人的智慧,謹言慎行,言之有物是說話智慧的最高準則,會讓你一生都受用無窮。 说话反应一个人的智慧,谨言慎行,言之有物是说话智慧的最高准则,会让你一生都受用无穷。

最近在經濟日報看到一篇由鄭丹瑞寫的文章,值得分享: 最近在经济日报看到一篇由郑丹瑞写的文章,值得分享:

急事,慢慢的說; 急事,慢慢的说;

大事,清楚的說; 大事,清楚的说;

小事,幽默的說; 小事,幽默的说;

沒把握的事,謹慎的說; 没把握的事,谨慎的说;

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 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

做不到的事,別亂說; 做不到的事,别乱说;

傷害人的事,不能說; 伤害人的事,不能说;

討厭的事,對事不對人的說; 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的说;

開心的事,看場合說; 开心的事,看场合说;

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 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

別人的事,小心的說; 别人的事,小心的说;

自己的事,聽聽自己的心怎麼說; 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

現在的事,做了再說; 现在的事,做了再说;

未來的事,未來再說。 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知人不必言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口德與己 知人不必言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口德与己

責人不必苛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肚量與己 责人不必苛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肚量与己

才能不必傲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內涵與己 才能不必傲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内涵与己

鋒芒不必露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深歛與己 锋芒不必露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深敛与己

有功不必邀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謙讓與己 有功不必邀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谦让与己

得理不必搶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寬和與己 得理不必抢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宽和与己

2009年3月19日星期四

七种傲慢心理

一个人越愚痴 他就越傲慢(这句话来自道源法师)
《楞严经》: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七 种 傲 慢


每个人都会或深或浅的在乎“自我”的种种。如外表的形象,家庭,事业,父母,结婚的对象子女等等。正因为有这种种的在乎,在佛教用语就是“执着”,潜意识中不断地和别人相比较,又生起“高慢”之心。礼 敬诸佛,是对治「我慢障」,令得尊贵身的。「慢」因「我」起,故名「我慢」。“我慢“会障碍修行佛道,故名「我慢障」。 唯识论说:「云何为慢?恃已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这是总的解释「慢」字的意义。如果要详细解释,「慢」的种类则有七种。
这个“慢”分成七种,实际上不仅仅七种,里面包含更多种不同微细层次的傲慢心理。这些傲慢的心理,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傲慢心态是五种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的其中一种,仅次于贪嗔痴。

   一、 慢,於劣而謂己勝,於等而謂己等者,是於境雖稱而以心高舉,故名為慢也;

以自己与他人相比较,对不如自己之人,认为自己较殊胜;而对与自己同等之人,认为与自己同等而令心起高慢。“慢”的意思是说:你确实胜过别人,所以心里面有个比较高下的想法,所以心中想:“我的境界,生存条件等超胜过他:我比他富有,比他英俊,比她漂亮,比他健康,比他有力气,比他有能力,比他聪明……。”甚至于有时讲话口气会盛气凌人,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和别人差不多,你也会生起这种心理:他不过和我差不多吧,没有比我好,有什么了不起!我没有必要尊重他(她),关心他(她);没有必要对他(她)好。他(她)不理我,我干吗要去找他(她)!

   二、過慢,於等而謂己勝,於勝而謂己等者;
对与自己同等之人,硬说自己胜过对方;对胜过自己之人,亦偏说对方与自己同等。这种情况是超过一般的傲慢,不是一般确实存在的你比别人强盛的事实,但是还是要认为你比别人强盛,而心起高慢。
譬如他明明没有胜过别人,却颠倒事实而开口说:“我胜 过他。”其实他与对方是一样的强,却说“我胜过你。”或夸口说:“他一定赢不了我。”又譬如说,财富跟人家一样多,或者证得的法跟 人家一样平等平等,却夸口说:“我胜他,我的法比他高。你们来跟我学,不要去跟他学。”在平等的情况下而自称比别人高,自称有过人法。这种过分的慢心,所以叫「过慢」。

   三、慢過慢,於他勝中,而謂己更勝 者;
他人本来胜过自己,而翻过来说自己胜过他人!这比「过慢」更加过分,所以叫「慢过慢」。譬如第一个慢是胜过人家而自称超胜,第二慢与人家平等而自称超过他人,第三个慢明明输给人家,却还要翻过来说是赢过人家。不如别人时,本应说是不如别人,假使说自己与别人同等,也已经算是过失了,他反而说是赢过人家,有三种超过 本分之处,所以叫作慢过慢。

   四、我慢,執有我有我所而使心高舉者;
这是七种慢的根本慢。内执着有各实在的「我」,则一切人皆不如我。外执有「我所」,则凡是我所有的,都比他人的高上。这就叫「我慢」。第四种才是“我慢”,又称为根本慢。因为这种慢心是一切慢的根 本,是一切人生来就有的:因为有“我”而生慢。小孩子常常这样,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小孩子出生不久,看到别的小朋友,他就会比较高下,觉得自己比其他小孩 高超,因为有“我”而觉得自己了不起;因为“我”存在,他就很欢喜,这就是我慢。凡是基于自我的存在而生起的慢,都属于我慢。他是因为有我而做了比较高下,产生了慢;是因为“我”的存在,有“我”所以起慢,仗恃有“我”而生慢。因为有“我”,所以能跑 跑跳跳;“我”能演说,“我”能坐久,“我”能作得比别人好;都是因为这个“我”有所能为,所以恃“我”而起慢,这才是我慢。
   五、增上慢,未證得聖道而謂己證得者;
增上者强盛之义。因「我慢」未除,于精进修行之时,得一种「相似境界」,于尚未证得之果位或殊胜之德,这叫著「增上慢」。增上慢就是未得谓得、未证言证。还没有得到的法,自称已经得到;还没有证得的证量,自称已经证得了。这就是增上 慢。可是阿罗汉为什么被诸佛、等觉菩萨说为增上慢?因为定性阿罗汉不信受“佛的境界和阿罗汉有很大的差别”,他们认为:“佛也是阿罗汉,我也是阿罗汉。” 所以有人赞佛说:诸佛如来如何有智慧、有威德、有大福德,阿罗汉总是不信,他们认为“佛跟我们一样都是阿罗汉”,解脱证境平等无二。所以,佛本来不想讲法 华经,但是有人三请之后不得不讲;可是准备开讲时,五千声闻人就当众退席,大规模的公然抗议!那种抗议场面真是很大,可是佛对此默然无言,等他们都走了才开 讲;佛陀不便制止他们离开,而阿罗汉是应该有所为而出面制止的,他们都没有出来制止五千声闻人的离开,这表示阿罗汉对佛仍然有疑,怀疑自己是否与佛的解脱 证境相同?怀疑 佛即将宣讲的法华是否言过其实?所以说他们仍有增上慢。

   六、卑劣慢,於他多分勝中而謂己少分劣者;
这有两种人:一种人,对于他人多分胜者,亦承认自己卑劣,但是还要「慢」一下,说是自己不过少分卑劣而已。另一种人,已完全承认他人之高 胜,自己实在是卑劣,但是决不肯虚心下气向人学习。竟会说出这样话来:「你高你的,我卑我的,你成你的佛,我堕我的地狱,我不希望你来度我」!唉!这种 「卑劣」而仍要「慢」的人,真是可笑亦复可怜了!然绝不肯虚心向其人学习。就算她心里清楚自己不如别人,但是就是不愿意承认,不愿意向他人认输(他觉得那是认输,实际上那未必是输),不愿意“下问”,不服气。这就是“卑劣慢”。

   七、邪慢,成就惡行,恃惡高舉者,是等『慢惑』之系缚吾人之身,而能招未來苦果,導致不得解脫。邪见慢」:社会上有一种恶人,仗恃着他所作的恶事,生起「高举」之心,这就是「邪见慢」。例如:恶人作恶,犯法坐牢。他不但不以为不名誉,反而以为 坐监牢的次数越多,越有资格!又如恶人杀人,不但不知悔改,反而以为杀人越多,越是英雄!噫!这种人在世之日,为害社会!为害国家!死了之后,一定堕入阿 鼻地狱!真是害人亦复害己了!
   一切凡夫,皆有「我执」:凡有「我执」者,皆有「我慢」。不过有轻重之分而已。

2009年3月17日星期二

历史上最早的十三位女阿罗汉 (原文:Ven. Dharmanada)



1, Mahapathpathi Theri(等待出家最久的一个)
Mahapathepathi,即摩诃波阇波提,她是印度净饭王的又一个王妃,也是佛陀乔达摩悉达多的阿姨和养母。当佛陀的生母,摩耶夫人往生之后,摩诃波摄波提就像对待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抚养佛陀长大。当佛陀悟道之后,她再三要求佛陀允许她以及五百宫女一起出家。在佛陀的侍者阿难的帮助下,摩诃波阇波提接受八敬法的条件而被允许出家,而成为佛教历史上的第一个比丘尼而建立比丘尼僧团。

2, Khema Theri (智慧第一)
Khema是Bimbisara of Magadha的妻子。他是听佛陀讲解无常的法则而悟道,然后出家成比丘尼。她是两个重要备受尊重的比丘尼弟子。
3, Upalavanna Theri(神通第一)
Upalavanna是millionnaire的女儿,她的美貌和富有是很出名的。他的父亲考虑到她具备这样好的条件,会有太多的人追求,会引起太多麻烦而建议她出家。有一次,当她把点油灯的油,罐进油灯时,全神贯注于火焰,她的烦恼心所全部消失,一下子悟道了。她也是两个重要弟子中备受尊重的一个。
4, Patacara Theri(持戒第一)
Patacara是富有的Savatthi家族的女儿。因为她的美丽,父母不放心,她的安全,把她留在第七层楼。无论怎样他的父母怎样设防,她还是和一个奴隶阶级的一个男子相爱。他们私奔到一个乡下建立一个自己的家。她丈夫是个非常有责任感,非常勤劳,生活很有规律的男人。当他们生下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她自己想回到父母的家,但是她丈夫当心父母不允许,就没有回娘家。两年后她又怀孕,在将要临产的时候她问丈夫她是否可以回娘家看看父母,并且让她回娘家生孩子。 她丈夫当心还是没有答应。(印度风俗女人生孩子要回娘家生) Patacara只好带着大儿子悄悄离开。她离开她的小屋没有多久,她丈夫发现了,猜想到,她一定是背着他回娘家了。为了妻子和儿子的安全,所以追赶上她和她一起往娘家的路上前行。就走在回娘家的路上,这个夜晚他们不得不停止在广袤的森林过夜。夜里下起狂风暴雨,他们只好寻找一大树,在树下躲避无情的风雨。可怜她的第二个孩子就在这样令人胆战心惊的夜晚,在远郊荒野中诞生了。她丈夫想到外面去找一点木头生火取暖,但是他一去不复回了。当 Patacara被狂风惊醒来的二天早上,不见丈夫的踪影,寻找周围,发现丈夫死在大树的后边,被毒蛇咬死。这是多么惨痛的遭遇!即使他穷,但是他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他尽最大努力照顾妻子和孩子!无论Patacara怎样痛心和悲伤,路还是要做下去的。她抱起新生的幼儿,手上牵着三岁的大孩子,继续往娘家的路上前去。当她要经过一条河的时候,本来又宽又浅的小河,因为昨晚的暴雨变得湍急和暴涨,她没有办法同时带两个小孩过河,所以她告诉大的男孩子在岸的这一边等她。当她过河把幼小的孩子放在对岸而回到此岸来接大孩子。当在她回头要接大孩子的过河的半途中,有一支老鹰从天上下来发现了婴孩,大概以为是一块肉。当老鹰下来要捉婴孩的时候, Patacara使出浑身的力气大吼叫起来,想赶走老鹰,但是她的大孩子以为他的母亲叫他下到河里,于是他想穿过的河流走向母亲,可是,湍急的河流带走这个可怜无助的孩子。Patacara无助,再赶上新生幼儿的那一岸时,发现只剩下一片包裹孩子的崭新的布块,可怜的她痛哭无泪。
Patacara气息奄奄地躺在岸上一天一夜,最后走路回到父母家 。当她还沉浸在失去亲人骨肉的深深地哀伤当中,走进她娘家的村庄时,有一个老人从她父母家的方向走过来,告诉她: Patacara!你在这里! 你知不知道,你的父母被前天暴风雨打倒的房子压死?她听后,霎时间晕倒,她醒来后,因为在两三天内,接二连三地受到这种失去至亲的锥心彻痛的打击,发疯了。 Patajara 没有办法支持下去,一下子失去所有的亲人。五个她最亲的亲人,丈夫,两个孩子和她的父母。她想:“我现在可以走向何方?“谁会保护我?”“没有了亲人,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她发疯了。她在垃圾推里寻找食物。她的纱丽披肩因为穿了太多天而被撕破成几块。无论她走向哪里都被人家赶出来,因为她太脏而又失去理智。直到有一天早上佛陀出去托钵,她看到佛陀。佛陀用非常慈悲的声音呼唤她,她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声音,她开始注意听佛陀的声音而停止奔狂,不知为何,她开始恢复知觉,并发现自己差不多要无衣蔽体了。有人从市场仍一块布给她包裹身体,她才能正确地坐到佛陀的前面。当她变得有知觉,她追随佛陀而最后到比丘尼集团剃度出家,很快就证悟。 她让自己从失去亲人的沉痛中解脱出来,变成能够用善巧方便接引起他人的好老师。她用它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经历告诉人们,如何从爱和痛苦中解脱出来。她身边聚集很多弟子,她指导很多有相似经历的众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同样悟道。
5, Dhammadinna Theri (论说第一)
DHammadinna出生在富贵的Rajagaha家族和出生在一个门当户对家族的男子Visakha结婚。当visakha去听佛经法时而进入一果罗汉,回来告诉他的妻子。Rajagaha受到启发要求去拜见佛陀,她同样证得一果罗汉,要求出家很快悟道。
6, Nanda Theri ( 禅定第一)
Nanda Theri是摩诃波阇波提生的倾国倾城的女儿。她总是满足于自己美丽的外表。有一天佛陀讲法,Nanda Theri刚好有兴趣,只是想去听听看,瞅瞅热闹,没有真正要得到什么。她也不想让她的大哥批评她执著于外表,所以坐到角落,但佛陀是何等的智慧,当然知道她的存在,就用神通变现一个更漂亮的天女在佛陀的身旁,为佛陀扇扇子。Nanda心里想,这是谁怎么这么漂亮!她的精神来了,注意力也集中了。她想,那头发这么得乌黑发亮,那皮肤就象白玉一样,那粉红的面颊。那长长的睫毛,圆圆的大眼睛,神韵百态的眼眸!衣服也是这么漂亮!每一件东西在她身上都配得这么恰到好处。 正在他想入非非的时候,那天女逐渐变老,她的腰背慢慢变得的弯曲, 她的头发失去色泽,又变得沙色,又变成银色又干燥无光。她完全变得很难看,牙齿掉落,口水流到嘴边。最后那女人脆弱得跌倒在地上,她的骨头露出来,散在地上。 她意识到,那美丽的外表,只是一层皮包裹的骨肉而已。“看这个美丽的女人!她的美丽甚过我很多,但是也只是一堆骨头而已!”至此之后,Nanda Their 专注用功禅定修习,后来悟道了,不再执着和幻想于她的美丽的外表。后来她的禅定工夫和技巧是佛陀最赞叹的。

7, Sona Theri (精进第一)
Sona生长在一个富有的Savatthi的家庭,结婚后有十个孩子。 Sona 的丈夫是一个百万富翁 。当她的丈夫死了之后,孩子们要求把家产变卖。 有的孩子说:妈妈你可以和我一起住,我们有这么大的房子,有很大的空间给你自由,所以她和第一个孩子一起住。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自己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只是给媳妇增加负担,所以她到第二个房子,她自己的女儿那里住。 她女儿开始对她很好,但是时间久了,难免有时候会表现不耐烦,有时会表现没有尊重和礼貌。女儿和她说,如果喜欢去其他孩子哪里的话她会赞成的。于是她到了第三家。 就这样,她一家一家的换,逐渐地领悟到这些孩子虽然是我亲手抚养大的,但是他们都不会真正照顾我的,他们不会用同样的方法回报给我,我最好到佛陀那里和出家人一起住。 她真的到女众僧团出家,剃度,受戒,听闻到佛法,解脱痛苦。刚 开始的时候,她还是一直耿耿于怀过去的经历,对她的那些孩子没有照顾她很伤心和失望。有一次大家都要去听佛陀讲经,有个年轻的出家人对她说:我们要走很远的路,你年纪大了可能吃不消,不如你呆在家里,帮我们烧开水,我们回来时有热水可以洗澡,我们把佛陀所说的法转告给你。她听了很伤心 。佛陀知道这件事情,当她正在烧火,对着面前的火焰出神发呆的时候,佛陀就用神通出现在她面前,就这样她悟道了。

8,Sakula Theri (心灵分析第一)
Sakula是eminent Brahmin家的女儿,有一天她在自己家里的窗户看见佛陀行走在路上就产生巨大的信心,决定出家而很快证得阿罗汉果。
9, Kundalakesi Their (突然悟到的)
Kundalakesi是出生在富有的Rajagaha家。她的父母是她为掌上明珠,而专门建一座七层高的塔给她住,怕她的美丽会伤害她。有一天她从窗户往向外看,见到一个小偷的偷东西技术。她突然对小偷产生爱慕之情而马上要求父亲答应嫁给他但是那个小偷很贪心,对她的产物的占有胜于对她的爱。小偷设计阴谋带她到一个很高的山顶,把她扔到山崖底下,但是她很机智反而把小偷推到山崖下,之后她变成一个难得的苦行者。她到处参学,收集到很多经验和知识。有一天遇到Sariputtra,她不能回答她的问题而跟她学习。她加入比丘尼僧团而很快悟道。
10,Bhaddha Kapilani Theri ( 宿命通第一)
Bhahha Kapilani出生在Sagalapura一个富有的Brahmin家二妾很漂亮。她一结婚,就和她的丈夫约定好过修道生活,没有兴趣过夫妻的性生活。他们有夫妻的名分而没有实质。当她的丈夫变成和尚,她也跟随摩诃波阇波提出家修道,在短时间内就悟道了。
11, Yasodhara Theri( 经论第一)耶苏陀罗
Yasodhara是佛陀出家前的妻子。当佛陀出家修道寻找悟道的方法的时候,她也同样在练习修道。当佛陀悟道后回家看望亲人,又把她的儿子带去出家当沙弥。经过痛苦的挣扎,其实没有失去什么,耶苏陀罗耶殊陀罗自己也要出家,加入已经建立好制度的比丘尼僧团。她以失去心爱的亲人的痛苦来观照,从爱的真意中解脱出来而证得四过罗汉。
12,Kisa Gotama Theri(苦行第一)
Kisa Gotama是富家人的女儿,嫁给同样富有的人家。她一直没有生男孩子,公公婆婆怕没有人继承财产,对她施加压力,直到她生个儿子,她的公婆对她变得好起来,她也小心地照顾小孩,可是过不久,小孩因为生病而夭折,她失去理智抱着小孩的尸体,到处求人是否能够救回她的孩子。有人推荐她去求佛陀。佛陀没有直接给她答案,叫她到各家各户去问,需要一户没有死过人的家里的芥末的种子。她找了很久没有找到,最后她悟道,没有死人的房子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会死。她埋葬了儿子,到佛陀的地方,听到佛陀的开示她才明白,死,是人生自然界的法则,没有人能够避免,因而要求出家而悟道。
Gisa Kotami她非常瘦,出生于一个比较穷苦的家庭,嫁给一个比她稍微富有一点的家庭。她的公公婆婆不太喜欢她,因为她家穷而被虐待。 她努力服侍好她的公婆和丈夫,是那时候印度的风俗习惯。 直到她生一个男孩,这是女人一生的荣耀,可以显耀社会。印度风俗相信,生了儿子,当父母死了的时候,儿子会为父母祈祷,灵魂可以升到天上。 她的男孩子长得很可爱,讨人喜欢,所以爷爷奶奶非常疼爱。爱屋及乌,Gisa Kotami的境遇也得到改变,她自己也变得轻松自在些。 但是好景不长,当她的孩子只有四个月的时候,有一天发高烧,第二天就死掉了。 Gisa Kotabi 无法从失去心爱孩子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她失去理智,抱着孩子的尸体到处寻找能够救回她孩子的药,让她的儿子起死回生。 有人告诉她佛陀也许有办法。当她到佛陀的住处的时候,佛陀正在按照正常的时间诵经。佛陀看到他这么悲伤就说: 是的,我可以使孩子复活,但是首先你必须找到一粒没有死过人的家里的芥末的种子。她挨家挨户去问,她找了很久没有找到,最后她悟道,没有死人的房子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会死。她埋葬了儿子的尸体,到佛陀的地方,听到佛陀的开示他才明白人生自然界的法则,要求出家而悟道。

2009年3月13日星期五

试析苏轼诗词的佛学思想(八)

四, 结语
苏轼把他对宇宙人生的体认和醒悟,巧妙地运用于诗词中,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愚者过去常随手拈来阅读,只觉得文字美妙清新,意境高远,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如今学佛,再重新品尝,更有说不出的快感。那禅机!那妙意!以上所举只是愚者的浅见,其拙劣和错误自不待言,敬请方家赐教!还有许多有待于进一步参悟。如《琴诗》中:“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即是一例(此时脱胎于《楞严经》:“譬如琴瑟箜篌,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法”。 )
综上所述,苏轼确实是一位罕见的奇才和慧根利智的禅观行者。

①《宋诗鉴赏词典》P397——上海版1986年。
②《禅林珠玑-居士篇》。
③同上
(总结篇)

试析苏轼诗词的佛学思想(七)

病中游祖塔院
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液寺松饮馔,欹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尊自在尝。
此时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因病到山外野寺休息时所作。祖塔院即虎跑寺,是弘一大师出家的地方。
本诗从祖塔的村路上,看到紫李黄瓜的色彩,首先联想到其香味。作者本身带着乌纱帽,穿着白葛衣,显得特别凉快。颔联写诗人到祖塔院,就闭门欹枕,很快进入梦乡。醒来时,从窗往外看,松阴转移了。这颔联说自己因病才有空闲到寺院里,所以有病也不是坏事。 有病只要能安心就好,不用求什么药方。有一禅宗公案,二祖慧可向达摩祖师求法,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慧可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心竟。”二祖慧可当下开悟。 觅心了不可得,有什么心可安?妄念除灭,真如显现,即心自安。心不可外求。苏轼也深知此理。只要心安,不必用药来治。尾联说诗僧借“瓠樽”(即瓢)给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喝泉水,新自己安好了。
(六)
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出来气壮山河之气概,使许多佛子叹为观止。此种境界比之过去,又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如“白鹭横江,水光接天”,显示水光月色的空明和旷远。又如“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致茫然”,显得那么的悠然,表露诗人不为外物所转,心静如止水,光洁如明月。“客亦知乎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矣。”这是《物不迁论》中所说。灼“世界万物看似是变化的,实际并没有变化。”“变化了的事物,只是一个假相”而已。即“若动而静常似去而留”。又“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业。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有何羡也?”者非有非无的思想,就客观事物的本体无常来说,是虚幻不实的,空无的,所以说:“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不能以一瞬,而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就客观世界表现的种种现象来看,是纷繁复杂的,是有的,但这“有”是假游。这是从事物的本体和现象来观察事物的“有”和“无”,是事物的一体两面。透过事物的假相,知事物是“非有”的,是“性空”的。说它“非无”是通过把握虚幻事物而知其“非无”, “非有非无”,“即有即无”是般若中道观。宇宙万有无非如此,有什么好羡慕的呢?
同样的中道观思想,如“天鱼雷,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石出鱼可恕,林深无人鸟相呼”《昔日游孤山访会勤,惠恩二僧》。描写一个朦朦胧胧美不胜收的图景:天快要下雪了,湖面上白云蒸腾,雾气缭绕,使湖光山色的楼台若隐若现,蒙上一层白色的纱帘。在云雾飘渺的图画中,山也时有时无。其所要表达的含义是“非有非无,即有即无”的中道观思想。当云雾褪尽,山,清晰可见,石头也路面了。湖水清澈,可见湖底的鱼儿在游动,然后推出“林深无人鸟相呼”的画面。“林深无人”的绝对空寂和“鸟相呼”的喧闹形成强烈的对照,更加突出山林的宁静,体现一种空,有,非空,非有的真空妙有的境界和谛理。
苏轼在实践过程中所感受的体验,凝于笔端用绝妙的诗词表达出来,那是一些简明而详细的习禅修心的记录,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如“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入静室端坐,默念数出入息。从一数至十,从十数至百,数至数百,此身孑然,此心寂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如是久之,一息自在,不出不入时,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蒸雾起,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消灭,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尔时不用寻人指路也。”这大概是苏轼自己修习数息法的感受和体验吧!
在《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一句,虽然只有几个简单的字眼,但已勾勒出庐山的雄伟气魄和险峻陡峭的奇观,以及饱含圆融无碍的深意。诗人所讲的“横”,“侧”,“远”,“近”,“高”,“底”,是指纷繁复杂的人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身陷红尘,三界而不能明悟自心。诗人写此诗是对自身的比况。
在另一首《题西林壁》中:“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静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是人。”“广长舌”是佛三十二相之一。同样是游山玩水,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素食总能超越于自然,悟出高深的哲理。 他把“溪声”喻作“广长舌”,把“山色”比作“清静身”。听到潺潺的流水,就像佛在说法,瞭望明净的山色,如佛的清静法身。 一夜之中,似乎领悟了八万四千法门。这样广博甚深的佛理,是不可言说的,叫我以后如何向他人解释呢?其所表达的即是“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道无所不在,法身尽虚空,遍法界。由此可知苏轼的修学境界非同一般。黄山谷先生批他的偈曰:“此老人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赤语,非其笔端有长舌,亦安能吐此传妙之作?”

(待续)

试析苏轼诗词的佛学思想(三)

二, 苏轼的思想历程和诗词风格
苏轼的整个思想前后不同的时期,变化很大。早年他”奋力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向往”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策别》第八)的盛世,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抱负和佛教自他兼济的菩萨精神;有志于改革北宋的萎靡习气,要求朝廷”涂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这是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豪迈奔放,挥洒自如,淋漓酣畅的笔墨和焕发出奇伟的雄瑰,一泻千里的神采。又以超拔隽永,顺应自然的态度养身。在黄州时的半幽禁生活,使苏轼内心充满矛盾和困惑,继而扩展为对整个人生的重新思索,使他更加肯定地认识到,荆棘丛生的人生之旅,是短暂而微不足道的。那么,作为人生一部分的政治生涯更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所以即要“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这种对人生醒悟之后的平静心情和坚强毅力,恰好形成了他那独特的风格和生活方式。此时他更热衷于学佛亲近禅师,以其夙世慧根灵性,能够以禅宗豁达的胸襟与超脱的思想对待人世的艰难困苦,也因此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而超然于实践的坎坷和不平。这种思想也是他岭海生涯的主导思想。他把这种思想的平淡含蓄,高旷的风格注入到原有的雄健清奇的风格之中。他不论政治上的失意还是得意, 生活上的有幸或不幸,仕途中的阻或通,他都听其自然,随缘自适,在超脱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安详,因此他对七年的领海生涯毫无悔意,反视为是一次奇特的游历。如诗云:“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十二日夜渡海))。”他不仅可以寄情山水以自娱,托志幽物以自喻,而且参禅打坐,诗词中也渗透了他此时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苏轼受王维,陶潜等人诗的影响和禅的熏陶,才有清华绝俗,飘逸超脱的作品出现。他兼诗,词,画,文。其作品常常象“流水行云”一样活泼,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蕴含着难以琢磨的深意和耐人寻味的禅机。

2009年3月3日星期二

忠恕之道——于丹的《论语心得》

又是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
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他不会让你记住那么多,有时候记住一个字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
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
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朋友背叛,亲人离去等等这些事情,它对你是大事还是小事,没有客观标准。
这就如同划个一寸长的口子,算大伤还是小伤?如果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如果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他可能从受伤到这个伤好,一直都不知道。
所以,我们的内心究竟是做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快乐之道——于丹的《论语心得》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
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渊明曾经当过八十三天的彭泽令,那是一个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让他弃官回家。
有人告诉他,上级派人检查工作,您应当“束带见之”。就如同今天,你要穿正装,扎上领带,去见见领导。
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是说,他不愿意为了保住这点做官的“工资”而向人低三下四。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
回家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写进了《归去来兮辞》。
他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我的身体已经成了心灵的主人,无非是为了吃得好一点,住得好一点,就不得不向人低三下四、阿谀奉承,我的心灵受了多大委屈啊!
他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于是就回归到自己的田园。
陶渊明的意义,不在于在诗中构置了一个虚拟的田园,更重要的是,他让每一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简单是一种智慧

小鸟和老鹰是好朋友,它们都有远大的生活抱负。在太平洋东岸生活久了,它们决定飞往太平洋西岸开拓一个新的天地。主意一定,它们开始做准备,采取分头行动的办法,看谁先到达目的地。从太平洋东岸飞到西岸需半个月时间,在路上需多次休息、吃饭、睡觉,没有充分准备是不行的。
老鹰准备了四件东西:有一个大包裹,里面装满半个月的口粮;有一个大水壶,里面装满水;有一个小木筏,是用来休息的;有一个急救包,里面装有各种药品,用于不时之需。老鹰对这些东西很满意,它觉得这样飞越太平洋会万无一失。
当它背起这些东西试飞的时候,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这些东西压得它气喘吁吁,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了。老鹰想扔掉一些东西。但在它看来,哪一件东西都非常重要,非带不可。而带着这些东西却飞不起来,它陷入一种深深的矛盾中不能自拔,心情烦躁,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小鸟却早已上路了,它只带了一件物品,那就是一根小树枝。飞得累了,它就把树枝放在海面上,站在上面休息;饿了,就放下树枝站在上面去捉鱼;困了,就放下树枝站在上面睡觉。半个月过去了,小鸟如愿以偿地飞到了太平洋西岸,那里的大好风景尽收眼底,它如愿以偿地获得了一片新天地。简单让小鸟获得了成功,而老鹰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它永远在东岸患得患失,想得越多离成功越远。
我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生活中值得关注的东西很多,让我们放不下的东西也很多,但是,正是它们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复杂而沉重。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远,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身上所负荷的东西太沉重了,使我们不能轻松前进。要取得事业的成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我们自己简单一点,专心一点。该放下的放下,该舍弃的舍弃,简单往往有效。
摘自《箴言》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