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隨佛學“,就是时时记住佛的教导,依照佛所教导的去做。释迦牟尼佛虽然不在世间了,但是他所说的法还在,就是经典。《金刚经》中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我们的行为依照经典中讲的去做,就是向佛学习,也就是学佛,否则不是学佛。因此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學佛的人不可以忘記這一句,佛才是我們最准确的榜樣。

2008年8月10日星期日

薰习有感

薰習有感
惟明(2003年)

凡夫隨境轉,聖人轉凡心,故凡夫修行選擇環境,聖者應化選擇根器。所以,如果有條件應選擇環境,甚至創造環境。世間事不能盡如人意,中國人求和平、安定的觀念,令我們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古代孟母三遷的佳話流傳了幾千年,未知有多少效仿者,但知環境至關重要,善知識更加重要。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則黑」,又經典《大勢至圓通章》中說:「……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一個人在特定的環境中,會不自覺地薰染上某種氣氛,有人會說:「我要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以佛法的角度來看,至少要資糧位第六住以上的菩薩才能一點也不受環境所染、不為惑境所轉,故能「飄香逸遠」。試想你我這樣的凡夫能如如不動嗎?即若有定力,也未必有慧力去辨別是非曲直。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有待進步,一定要選擇能促使自己進步的環境,否則不進則退。
《三字經》中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這意思正契應佛教的思想,人人皆有清淨的佛性「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根性有差別,而本有佛性並沒有差別。如惠能大師說:「人有南北之分,佛性並無南北之別。」但是一個人從出生到老死,隨著頻繁接觸社會,受到社會污染也不斷地積累,時間久了,不同環境便有不同的習氣「性相近,習相遠」。客觀環境對我們的人生觀意識能起極大的作用,特別是要決定事情且沒有把握的狀況之下,別人有意的建議或無意的言行動作和暗示,都可能給你啟示,比平時更加有影響力。即使不喜歡的人的觀念,也會限制你的思想行為(茍不教,性乃遷)。
凡夫眾生的八識田中,含藏有善惡無記的種子,如果你決定事情時是善意的,而且身邊的環境提醒你做了決定或是身邊的人懷有私心、或知見不正而影響你,你不知道而使事情的結果並不善,這是很冤枉的,但也是常有之事。因為我們沒有智慧,只能用第六意識去分別思考問題,不能明瞭事情的原委結果,最多也只能站在某個角度正確看待事相,無法全方位地透視因果本末究竟。因此若能有好的環境或善知識在身邊,就能隨順環境的因緣,處處是結善因得善果。一般來說,我們見聞覺知到的外在塵境,不知不覺薰習到阿賴耶識中,本有的種子就會同新薰種子結合,形成更新的種子。含藏在第八阿賴耶識中的種子,遇緣就顯現出來,這就變成你自己的知見。時運不濟,生逢末世,善知識難遇,聖者難逢,退而求其次,知見正者即為善知識,世出世間同一道理。
個人的成長環境對未來的人生絕對重要,環境養成習氣,習氣相近個性。想起曾經有位法師說過,一個人的命運是由個性決定的,若有好的個性就會有幸福的人生,若性格不好,空有上等的條件也是生活無趣,煩惱重重。此話頗具哲理值得回味。性格除過去世帶來的業習之外,還需現世環境的薰習,願天下為人父母者,都能為下一代的幸福生活著想為創造美好的環境,而積功累德。
「薰習」是一個人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道德學問等慢慢的被影響,也就是薰染上某種習慣性的氣氛。薰習有好壞之分,好的薰習叫薰陶、陶冶,不好的叫腐蝕。孔子曾說,讀書是為了陶冶性情和提高道德品質,不是為了附庸風雅和吟風弄月。學佛的人更應該運用難得的佛法去薰習我們的身心。通常講某人習氣重,在佛教中習氣是煩惱的代名詞,破除煩惱的過程也就是薰習善法的過程。薰習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強制性的訓練,如培養孩子具有音樂素養,陶冶性情於是創造機會聽古典音樂、彈鋼琴或學書法、讀聖賢書、安排良好的生活習慣等。第二種是隨性的無意識的薰習。如《大勢至圓通章》中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憶佛念佛是刻意薰習的一種。
學佛最高的目標是為成佛道,按正常的過程需經三大阿僧祈劫,而念佛法門是超乎其他法門,依靠他力和自力,直截了當地把佛的清淨種子輸進意識裡,經憶佛念佛的刻意薰習,清淨無漏種子種入八識田中,故能「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故說念佛法門橫超三界,豎窮十方,用力少成效速,下手易而成功高。知此念佛法門是方便法,也需因緣條件及環境、善知識的成就,否則,難有靜心念佛的因緣,徒有願而行未圓,亦不能達一心不亂。《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自古以來,念佛雖易,也需念佛團體的共修、善知識的開示、臨終的助念,這就是福德因緣、環境條件。
命運掌握在每個人的手中,你想「運」「命」?或被「命」所「運」?感懷薰習的微妙,感念環境、善知識的重要,記下隨想,祈望賢仁智士指教。

没有评论: